坐落于北京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依山而筑,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自永乐七年五月始建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进葬,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然而,明朝共有十六位天子,而陵墓中仅葬有十三位,其余三位身在何处呢?
明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因而明朝开国天子朱元璋自然不在其中。众所周知,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定都南京而非北京,故而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于应天皇宫时,遵其遗诏葬于紫金山孝陵。“孝陵”之名,据闻取意于皇后马氏谥号“孝慈”,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而定。朱棣继位后,还特地在明孝陵为父亲朱元璋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此后每年年底都要到孝陵祭扫,后来每一任明朝天子都以南京紫金山为明朝龙脉所在。
第二位未能葬进十三陵的天子,便是朱元璋之孙、明朝第二任天子朱允炆。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继位,他继续了父亲朱标温顺忸怩的性格,论谋略、论武力都比不上他的几位叔父。他喜爱儒道、向往仁政,然而却用人不善,想法皆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也为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朱允炆的其中一位叔父便是燕王朱棣。朱棣自小便接受优秀学者和佛教和尚的最好通才教育,在明朝大将们的辅弼之下也表现出非凡的军事领导才能,但也逐渐养成了自命非凡、目中无人的品性,因而在父亲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其兄长之子朱允炆的时候,朱棣自然很不服气。
为巩固皇权,朱允炆先后废除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独留燕王朱棣,做谨慎打算,而朱棣也因此有了招兵备战的机会。朱棣服从道衍之计,暗中招募扩充军队,稳扎稳打,直至1399年6月朱允炆终于准许他三个儿子回到他身边,朱棣终于决定出兵谋反。同年7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掀起了一场长达三年的腥风血雨,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6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朱允炆着落不明。一说朱允炆死于大火,或说其由隧道逃脱,落发为僧,云游天下;又有一说他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朱允炆。无论如何,朱允炆的真正着落已不可考究,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正因此,明十三陵中便没有朱允炆。
最后一位便是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钰的一生也可谓是可悲可叹,其兄长朱祁镇即位后,他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留他为监国,结果突发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一时之间震动朝野,京城人人自危。
1449年8月28日,王文上书朱祁钰,希看他以山河社稷为重承继大统。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终极在同年9月拥立朱祁钰为新帝,改元景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知人善任,于外服从于谦,于内信任兴安,大明山河社稷得以转危为安。
面对突如其来的皇位,朱祁钰自然不愿放手,明军多次大败瓦剌,瓦剌见状欲放朱祁镇以求和,然朱祁钰并不愿意接他回宫。后来,在于谦等人的劝谏下,朱祁钰只得派李实、杨善出使瓦剌,终极迎回朱祁镇。因怕朱祁镇重夺皇位,朱祁钰便将他软禁于南宫,长达七年之久。
然而孙太后早在土木之变时便已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自然不满足,于是贿赂朝臣,废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谁曾想天意弄人,朱见济于次年夭折,朱祁钰备受打击。因易储之事,朱祁钰渐失民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忽然生了一场重病,立储一事再被提起。对抗瓦剌的元勋石亨为了自身利益,有意复位朱祁镇,于是宦官曹吉祥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于16日晚救出朱祁镇,迎其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越日,百官未等到朱祁钰临朝,却见朱祁镇坐于皇位之上,在徐有贞的引导下纷纷跪拜迎接。 朱祁镇复辟当日,立即逮捕于谦、王文等,又废朱祁钰为郕王,囚于永安宫。一月后,朱祁钰暴薨。正月二十一,朱祁镇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朱祁镇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因此,朱祁钰成为了明朝迁都北京后,唯逐一个没有被葬进帝王陵寝的明朝天子。 明朝十六位天子,两位死于亲人相残而无法长眠于陵寝,令人唏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11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