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劳动和创造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多万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
劳动和创造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多万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公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正当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由此可见,五一节日的设置是体现出对劳动对创造的尊重。确实,我们中年人都记得,上个世纪党和国家大力营造劳动奉献、创造至上的社会风气:提出产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响亮口号,发出知识分子学习陈景润,工人阶级学习王铁人的号召。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大力宣传知识分子学习蒋筑英、学习雷健夫,建筑界积极提倡深圳(建设)速度。全国上下崇尚劳动,宣传劳模,尊敬劳模,蔚然成风。
曾几何时,电视新闻媒体对劳动者的关注被毫无节制的娱乐节目所代替,使劳动创造、乐于奉献这样的社会风气淡出人们的视线。在物质充裕,社会舒适度极大进步的今天,常见人们以“维权”为借口,不住地抱怨,(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的各项权利就完全得到了十足的保障)却不往从事劳动创造,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 我经常在想,父辈们,事情做不到理想境界,日子过不前往,家里的吃穿用度得不到保证,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很丢人的事,只会在心里抱怨自己没有能力,只会从此更加卖力地往干,往劳动,往创造,尽对不会像今天的某些人,把自己的无能回结为社会、回结为国家的原因。当代社会我们也有大量的劳动模范涌现,国家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都要表彰来自全国各项各业的劳动模范:李素丽、徐虎、王选、袁隆平,到李斌、许振超、王建军等。可是这些劳动模范宣传不足,表彰完毕就成为昨日黄花,过眼云烟,很快人们就忘记了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创造与奉献。不能像上个世纪对劳模的宣传那样,努力使全社会妇孺皆知,人人崇敬,因而难以引领社会风气。这种状况,在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低级阶段时期必须改变。 我倡议:像《草原英雄小姐妹》《汉堡港的变奏》一样把劳动奉献写进中小学教材,从小培养人人都应有的劳动创造意识。像产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样,把劳动创造浓缩成口号,喊亮喊响,使之深进人心。像《克拉玛依之歌》《咱们工人有气力》一样,把劳动创造唱响唱红,使人人明白其伟大与高尚。像刘少奇主席接见时传祥,毛主席提拔陈永贵倪志福李瑞环郝建秀一样,使劳动创造者都获得荣耀与提拔。像娱乐节目一样,让劳动奉献进主荧屏,成为媒体的主流。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必将改变。人们必将乐于奉献,以尊重劳动,崇尚创造为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12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