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两本非常出名的文化典籍,一本叫做《尚书》,一本叫做《诗经》,前者为一部多个文体性质的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主要记载的内收留,上起尧、舜,下至年龄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后者则是汉族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计三百零五个篇幅,也称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先容本篇内收留、意旨等等。
在这两个典籍之中,都提到了一个物种,尚书称其为貔,诗经叫它是白罴。用现在的解字手法来讲,貔和白罴的意思相近,关于解释则有两种,一种比喻勇猛的军士或者军队,另外一种形收留存在于传说之中的猛兽,这个答案就不好解,有人指虎,有人说熊。
《本草纲目》_图
近一点的历史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出现了一个叫做貘的物种。兽经里也有记载,不过名称又叫做貉。但不管是貘或者貉,它们都有一种类似的颜色,灰白色以及棕白色的外貌。清代蒋超所著的《峨眉山志》里出现了貔貅的记载,关于貔貅的记载就相当之多,也可以称为豼貅,是古籍中记载的猛兽之一。《史记·五帝本纪》之中,有一段轩辕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清稗类钞·动物·貔貅》中记述,貔貅,形似虎,或谓似熊,毛色灰白, 辽 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从这些历史典籍中可以清楚看出这个动物本身的各种特征,从性格进手的话,其固然非常凶猛,但却是可以驯服的。这样一种勇猛的生灵用来比喻战士也就非常恰当了,于是唐代有赳赳将军,豼貅絶羣的句子,到了元朝也有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的例子。
最为具体一点的还要说《北川县志》,这也是将食铁兽正式与现实之中的动物联系起来的。而这个被称为食铁兽的动物叫做大熊猫!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之争_图
而关于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之为食铁兽,不过是传闻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黄帝的龙是手下大将应龙变的,蚩尤结果骑着一只熊猫往pk,结果。。。
当然这并不是说熊猫攻击力低,只是大熊猫的攻击方式有点另类而已,可能它也是动物界里唯一会使用星爷无敌风火轮的高手。一般情况而言,碰到危险的熊猫会背靠大树或者岩石摆起防御姿态,用双掌招呼敌人,打不过就咬。但是熊猫进化了太久,已经算不上纯粹意义的食肉动物,不会进行弱点攻击。当这两种攻击并不能打败对手时,熊猫就会抱着敌人滚下山坡,一趟风火轮下来,实在多半可能是被熊猫转晕的。
在此之后,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这两儿子终于在越西县开枪打死了一头大熊猫,并且作成了标本带回美国。当然美国人走了,还有英国人,德国人,但从始到终有意思的是,西方的国家博物馆之中有了熊猫的标本,却始终没有能够带一只活着回往的大熊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12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