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权力,所以我国历史上无数英雄为之趋之若鹜,成王败寇之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而那些承袭祖业的守成之君们,这皇位也同样是来之不易,明争冷战甚至血雨腥风,这种无视亲情的残酷斗争终被后人定义为“无情最是帝王家”。
但是话不能说得太尽对,每一位天子对待权力的定义和使用是不一样的,有些天子运用权力只是为了贪图享乐,这是典型的昏君;有的天子“抓大放小”,部分权力下方,自己掌控结果,这样的天子属于半昏君,由于底下的人难免假公济私而弄虚作假忽悠天子;还有的天子嗜权如命,集大小权力于一身,这样的天子大多还是有所作为的,至少有一颗“有所为”积极向上的心,只可惜真正有作为的天子并未几见。
乾隆天子,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_图
那么谁是大清王朝最嗜权如命的天子呢?很多朋友会首先想到雍正天子,实在不然,他的儿子乾隆天子才是那位最嗜权的天子。
雍正十三年,雍正天子忽然驾崩,乾隆天子25岁继续大统,这位精干的年轻人可谓是踌躇满志,上位伊始便暗下决心,定为千古之明君。
依照雍正天子的遗诏,特地安排了四位肱骨老臣来辅佐新君,他们是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礼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此四人尽对是雍正天子最为信任,在雍正一朝参与军机要政的心腹大臣,雍正天子真的是专心良苦。
面对先皇的人事安排,四位老臣有些为难,新天子并非未成年的孩童,并且新君看似温文尔雅,实在城府极深,四位老臣怎敢专权?于是,四人决定联名上书回权于天子,此做法就是摸索一下新君对权力的态度,好摆正自己的位置。结果,对于辅政老臣们谦逊回权的请求,端坐于大殿之上的天子只是平静的说了两个字——准奏!年轻人轻松的收回了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当然,决策权定要收回,但是前朝老臣还是要留用,乾隆天子很明白他们是父皇留给自己的遗产,是自己可以执政的好帮手和学习处理政务的好榜样,他对待四位老臣可谓是礼遇有加,十分倚重。可以说,乾隆天子继位伊始真的是君臣和谐,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
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2日)_图
然而这欣欣向荣并没有持续多久,乾隆十三年,乾隆天子的结发之妻孝贤皇后薨逝,再加之由于天子的宽仁执政风格,很多大臣开始蠢蠢欲动,雍正朝遗留下来的清正廉洁之风俨然消失的荡然无存,腐坏之风大有席卷朝野上下之势。乾隆天子整理时一改宽仁为吝厉,一下子从圣祖变为世宗,由宋太祖变为了明太祖一般,严厉并严厉整饬官员不正之风。
不仅如此,他在整饬不正之风的同时,刻意打击甚至是戏弄老臣,年老的张廷玉被他捉弄得不知所措,甚至是无地自收留,至于已故的鄂尔泰他也不放过,到底还是发现了鄂尔泰的不是,将他的牌位从贤良祠搬了出往。乾隆天子如此行为明面是为了打击朋党,实在无非是要证实自己才是最为优秀的君主,拥有前无古人般的聪明聪明、最为敏锐乃至毒辣的识人眼光,此时的乾隆天子已经开始自欺欺人,刚愎自用了。
张廷玉(1672年—1755年)_图
乾隆天子利用这一次整饬朝野的机会,进一步加强皇权,进一步完善军机处仅为天子一人服务的行政制度,同时进一步限制宗室权力,他明文规定,宗室皇亲不得进军机处,宗室皇亲不可以参政,中断尽染指国家权力中枢的一切机会。要知道他的规定并不是仅仅限制其他宗室皇亲,对待自己的子孙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天子的长孙绵德(乾隆天子宗子永璜之宗子),就由于和个别大臣对些许国事发表了些意见,就被乾隆天子无情地罢爵,这还是由于看在乾隆天子对往世的皇宗子有所亏欠的份上,才没将绵德圈禁宗人府。对于那些没有任何错误的儿子们“盯”的也很紧,他的两个儿子,第四子永珹和第六子永瑢分别过继给履亲王允裪(康熙天子第十二子)和慎郡王允禧(康熙天子第二十一子)为孙,按理说被过继出往的皇子就即是没有皇位继续权,但是乾隆天子并不放心,出于“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考虑,他竟然不让两位皇子着一切王爵衣饰,更别说染指国家权力中枢,那是连“想”都有罪的事情。乾隆天子对自己权力的保护程度已经近乎于“变态”程度,恐怕即便没让你瞠目咂舌,也能让你意想不到。
爱新觉罗·允祹(1686年1月18日—1763年8月29日),原名胤裪_图
由于乾隆天子对于皇权的过分保护,他的儿子们各个阔别政治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一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他的儿子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不足,由于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练习,乾隆天子的儿子们普遍不具备政治敏感性和灵活性,包括后来的嘉庆天子,处理政务简直没有一点灵活性,完全是照搬祖先实录处理当下事务,这不就是典型的刻船求剑吗?所以嘉庆天子一生除了勤勉之外,唯一亮点就是除掉和珅,这一切都是因果关系,令人唏嘘。
无论乾隆天子对自己权力如何不舍,接班人还是要选定的,在权衡各位皇子的各项指标之后,乾隆天子终极看中了稳重而热爱学习的皇十五子永琰,乾隆三十八年,将永琰的名字写进储君密匣之内,永琰被秘密立为皇储。在永琰被立为皇储的很长一段时间,实在乾隆天子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认定永琰就一定是接班人,直到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晋封为嘉亲王之时,可能老天子才真正肯定了这个儿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12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