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的腦收留量
[导读]:小时候家在郊区,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半载不回来,于是,家里就奶奶、我一只黑猫、一只花母鸡。奶奶不像别的老太太那样啰啰嗦嗦,她总是安安静静地做事,做事情的节奏都...
小时候家在郊区,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半载不回来,于是,家里就奶奶、我一只黑猫、一只花母鸡。奶奶不像别的老太太那样啰啰嗦嗦,她总是安安静静地做事,做事情的节奏都平和地没有一点起伏。就连那只据说只是比我小了三岁的黑猫,如果它不在门口晒太阳,或者它躲在了某个角落,你就根本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家里唯一有点声音的就是那只秃了尾巴得花母鸡,每次下完蛋,总是咯咯哒的叫几声,然而这点声音仿佛更衬托出这个郊区小院的寂静。
在这样一个寂静的,连邻居都相距甚远的小院长大的我,似乎不知道小院之外的世界,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似乎,一生下来,我就与孤独融为一体。
上了大学,总算是走出了小院,但是,孤独的个性,让我拒绝融入那个繁华陆离的世界,我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从生活到心灵。大学生活一直是我所向往的,但是唯一不如愿的就是宿舍的集体生活,我讨厌那种八个人拥挤地生活在一个房间的生活,但是,我的经济能力又不允许我独自租房,我能做的就是用一幕布帘把自己的床严严实实地围起来,围成一个只有我自己的小天地。没有课的日子,我就躲进我的小天地,要么看书,要么一个人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只有自己能看得懂的文字和图画。
小时候渴望交流,渴望有个人与我说话,但是没有人。于是,与人交流的欲望慢慢被压制,直至消失。
室友们给我一个词的评价:孤僻。
我说我享受孤独。话虽如此,但是,只有我知道,我选择封闭自己,其实是骨子里的紧张和害怕,害怕与人交流时,我跟不上话题,跟不上节奏,害怕被人嘲笑,被人看出我的软肋,于是,我只有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时候才会觉得安心自在,不会受到任何恶意的或者善意的伤害。
我知道,只有当我不去好奇的时候,我才不会去接触这个世界,我才能避免掉某些伤害。与交流的欲望被压制一样,我的好奇心也被我一点一点地压制,直到现在,整个世界仿佛与我无关,我对它们兴趣索然,而它们对我一样,我仿佛成了这个世界被人遗忘的——我不关心全人类,我只关心我自己,不,我甚至连自己都不够关心,大多时候,我对着墙发呆发傻,我知道我在思考,但是我不知道我在思考什么。我知道我不快乐,但是,我无法将我不快乐的根源与孤独结合起来。
孤独时候,我尚能无乐也无忧,孤独一旦被打破,带给我的不是热闹,而是莫名的不安和恐慌。所以,我宁愿保持着于这个世界的隔膜,保持着与周围人的距离。
但是,这种享受孤独的平衡随着我参加工作走入社会渐渐被打破。
学生时期被说成孤僻我尚能忍受,但是,相处在一间办公室,大家热热闹闹,中午一起吃饭,下午一起下班,唯独我被撇下。这种感觉不再是享受孤独了,而是一种被排斥的尴尬。
身边的女孩子都一个一个牵着男生的手要么徜徉在花前月下,要么奔向你侬我侬的婚姻殿堂,只有我,工作两三年了,还是一间房,一个人,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的简单生活。
羡慕过,反思过,我知道自己需要的不再是孤独,但是,打破孤独,不是依靠一两场热闹的却不适合我的聚会。我也知道我需要的是与外界取得联系,但是,对外界的一切都兴趣索然的我,又该如何走出这个困局?
辛唐米娜:
“我是一个无聊乏味的人,我只能躲在家里,我不擅言谈,我不知道与人沟通。”
——先将这张标签扯掉,它是你错误的自我评估,就算我不认识你,也能知道你比这句话描述得要有趣、丰富。
再请明白一个人跟外界取得联系的途径并不一定得靠走到外边去。
就像有些作者的成功来自于他行万里路的经验(徐霞客,J·法布尔,亨利·米勒……所有本人的生活和作品一样丰富或者比作品还要丰富的作家们都算)还有些作者的成功来自于他读万卷书了解了别人的经验(博尔赫斯,普鲁斯特,蒙田……任何人生比较枯燥作品比较丰富的作家们都算)。
读你的故事,感觉好熟悉,像是好多人的某一小截人生,那截人生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是中心思想都是:人生从某一天开始变坏,接下来一天比一天坏。
比如蒙田,好可怜的贵族男子,他有城堡有产业有老婆孩子有仆人有钱有书看,但是除了书之外他不爱他拥有的任何,他一生都在渴望友情,却很难交上朋友,好容易遇上一个,又得病死掉。他将自己关在城堡的顶楼里看书,想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写字,把不愿意告诉任何人的事儿告诉公众,写下思想也写生活,智慧一旦闪光,立刻会强调自己还是普通人——有时放屁、在马桶上怕被人打扰、一度性无能、对很多书感觉乏味、常张冠李戴弄混人名……
比如叔本华,好可怜的富商之子,妈妈比爸爸小二十岁是有名的交际花,他十七岁时爸爸暴毙飘尸在水沟里,而他一生都没有能正式谈过恋爱,他躲在妈妈的蕾丝花边后看女人,他相信不管她们有多美丽都是愚蠢的,而美丽的都无一例外地会伤害他。有女士和他断断续续保持关系近十年,他却像最混蛋的男子那样不肯明确关系,还说些混帐的话:“结婚意味着尽量做令对方讨厌的事情……有一个丈母娘不如有十个……”他几乎不与人来往,最好的伴侣是一只又一只的卷毛狗,六十岁多以前人生没有得意过,出版的书最好销量是300册,演讲时听众只有5人而且这5人还骂他,两个月不出门,出门就与别人吵架……他的孤独直到死前最后几年随着姗姗来迟的名声被打破,他有了追随者,也承认了女人有脑子,每天最高兴的事儿是阅读每一份提到他名字的报纸……
我还可以列举很多记载在人类史上的名字,你会发现你和他们一样拥有孤独却比他们幸运百倍(至少能控制扩约肌小声放屁,没有性无能,妈妈不是交际花,爸爸没有可疑的暴毙),但也比他们愚蠢苍白不只百倍(所以你们的人生也只能有这一小截的相像)。
蒙田选择了孤独的时候,陪伴他的有书,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使自己更舒服自在的人生观,他将聪明和愚蠢完美调和,不但告诉自己还告诉读者“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里找到思想,只要不再妄自菲薄”。
孤独选择了叔本华的时候,陪伴他的不只有书还有自然科学,他不理会人但是认真观察动物,他热衷痛苦但不局限自己的痛苦,他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在生活和不幸的过程中,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命运多于自己的命运,因而行为更像个知者,而不是受难者。”
……
当你与孤独与伍的时候,你连受难者都称不上,惶惶然的你缩小成蜗牛,脑容量好少,只够思考“伸出头安全还是缩着头安全”这一个问题。
不要求你马上能冲出房间和外界打成一片,但是请你先将目光投向除去自己的任何地方好不好?
对外界的一切索然无味不是因为你超越了它们,而是因为无知。
像不五线谱的人面对五线谱时的茫然,像不懂足球的人听人聊足球时的倦怠,也像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底的蛤蟆的表态:“外面有什么意思?老子就爱在井里。”
在这样一个寂静的,连邻居都相距甚远的小院长大的我,似乎不知道小院之外的世界,也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似乎,一生下来,我就与孤独融为一体。
上了大学,总算是走出了小院,但是,孤独的个性,让我拒绝融入那个繁华陆离的世界,我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从生活到心灵。大学生活一直是我所向往的,但是唯一不如愿的就是宿舍的集体生活,我讨厌那种八个人拥挤地生活在一个房间的生活,但是,我的经济能力又不允许我独自租房,我能做的就是用一幕布帘把自己的床严严实实地围起来,围成一个只有我自己的小天地。没有课的日子,我就躲进我的小天地,要么看书,要么一个人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只有自己能看得懂的文字和图画。
小时候渴望交流,渴望有个人与我说话,但是没有人。于是,与人交流的欲望慢慢被压制,直至消失。
室友们给我一个词的评价:孤僻。
我说我享受孤独。话虽如此,但是,只有我知道,我选择封闭自己,其实是骨子里的紧张和害怕,害怕与人交流时,我跟不上话题,跟不上节奏,害怕被人嘲笑,被人看出我的软肋,于是,我只有躲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时候才会觉得安心自在,不会受到任何恶意的或者善意的伤害。
我知道,只有当我不去好奇的时候,我才不会去接触这个世界,我才能避免掉某些伤害。与交流的欲望被压制一样,我的好奇心也被我一点一点地压制,直到现在,整个世界仿佛与我无关,我对它们兴趣索然,而它们对我一样,我仿佛成了这个世界被人遗忘的——我不关心全人类,我只关心我自己,不,我甚至连自己都不够关心,大多时候,我对着墙发呆发傻,我知道我在思考,但是我不知道我在思考什么。我知道我不快乐,但是,我无法将我不快乐的根源与孤独结合起来。
孤独时候,我尚能无乐也无忧,孤独一旦被打破,带给我的不是热闹,而是莫名的不安和恐慌。所以,我宁愿保持着于这个世界的隔膜,保持着与周围人的距离。
但是,这种享受孤独的平衡随着我参加工作走入社会渐渐被打破。
学生时期被说成孤僻我尚能忍受,但是,相处在一间办公室,大家热热闹闹,中午一起吃饭,下午一起下班,唯独我被撇下。这种感觉不再是享受孤独了,而是一种被排斥的尴尬。
身边的女孩子都一个一个牵着男生的手要么徜徉在花前月下,要么奔向你侬我侬的婚姻殿堂,只有我,工作两三年了,还是一间房,一个人,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的简单生活。
羡慕过,反思过,我知道自己需要的不再是孤独,但是,打破孤独,不是依靠一两场热闹的却不适合我的聚会。我也知道我需要的是与外界取得联系,但是,对外界的一切都兴趣索然的我,又该如何走出这个困局?
辛唐米娜:
“我是一个无聊乏味的人,我只能躲在家里,我不擅言谈,我不知道与人沟通。”
——先将这张标签扯掉,它是你错误的自我评估,就算我不认识你,也能知道你比这句话描述得要有趣、丰富。
再请明白一个人跟外界取得联系的途径并不一定得靠走到外边去。
就像有些作者的成功来自于他行万里路的经验(徐霞客,J·法布尔,亨利·米勒……所有本人的生活和作品一样丰富或者比作品还要丰富的作家们都算)还有些作者的成功来自于他读万卷书了解了别人的经验(博尔赫斯,普鲁斯特,蒙田……任何人生比较枯燥作品比较丰富的作家们都算)。
读你的故事,感觉好熟悉,像是好多人的某一小截人生,那截人生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是中心思想都是:人生从某一天开始变坏,接下来一天比一天坏。
比如蒙田,好可怜的贵族男子,他有城堡有产业有老婆孩子有仆人有钱有书看,但是除了书之外他不爱他拥有的任何,他一生都在渴望友情,却很难交上朋友,好容易遇上一个,又得病死掉。他将自己关在城堡的顶楼里看书,想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写字,把不愿意告诉任何人的事儿告诉公众,写下思想也写生活,智慧一旦闪光,立刻会强调自己还是普通人——有时放屁、在马桶上怕被人打扰、一度性无能、对很多书感觉乏味、常张冠李戴弄混人名……
比如叔本华,好可怜的富商之子,妈妈比爸爸小二十岁是有名的交际花,他十七岁时爸爸暴毙飘尸在水沟里,而他一生都没有能正式谈过恋爱,他躲在妈妈的蕾丝花边后看女人,他相信不管她们有多美丽都是愚蠢的,而美丽的都无一例外地会伤害他。有女士和他断断续续保持关系近十年,他却像最混蛋的男子那样不肯明确关系,还说些混帐的话:“结婚意味着尽量做令对方讨厌的事情……有一个丈母娘不如有十个……”他几乎不与人来往,最好的伴侣是一只又一只的卷毛狗,六十岁多以前人生没有得意过,出版的书最好销量是300册,演讲时听众只有5人而且这5人还骂他,两个月不出门,出门就与别人吵架……他的孤独直到死前最后几年随着姗姗来迟的名声被打破,他有了追随者,也承认了女人有脑子,每天最高兴的事儿是阅读每一份提到他名字的报纸……
我还可以列举很多记载在人类史上的名字,你会发现你和他们一样拥有孤独却比他们幸运百倍(至少能控制扩约肌小声放屁,没有性无能,妈妈不是交际花,爸爸没有可疑的暴毙),但也比他们愚蠢苍白不只百倍(所以你们的人生也只能有这一小截的相像)。
蒙田选择了孤独的时候,陪伴他的有书,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使自己更舒服自在的人生观,他将聪明和愚蠢完美调和,不但告诉自己还告诉读者“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里找到思想,只要不再妄自菲薄”。
孤独选择了叔本华的时候,陪伴他的不只有书还有自然科学,他不理会人但是认真观察动物,他热衷痛苦但不局限自己的痛苦,他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在生活和不幸的过程中,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命运多于自己的命运,因而行为更像个知者,而不是受难者。”
……
当你与孤独与伍的时候,你连受难者都称不上,惶惶然的你缩小成蜗牛,脑容量好少,只够思考“伸出头安全还是缩着头安全”这一个问题。
不要求你马上能冲出房间和外界打成一片,但是请你先将目光投向除去自己的任何地方好不好?
对外界的一切索然无味不是因为你超越了它们,而是因为无知。
像不五线谱的人面对五线谱时的茫然,像不懂足球的人听人聊足球时的倦怠,也像从来没有跳出过井底的蛤蟆的表态:“外面有什么意思?老子就爱在井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