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戀愛課堂】親密關系:依戀理論

【戀愛課堂】親密關系:依戀理論

[导读]:进化理论很强大,强大到几乎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这是一个追溯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追溯很远,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追溯到原始社会——寻求本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


进化理论很强大,强大到几乎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这是一个追溯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追溯很远,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追溯到原始社会——寻求本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付这些生存危机。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人的经历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依恋理论就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亲密关系,这种理论本质上也是追溯,只是带着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目前处于这种亲密关系的原因,甚至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原因。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从最初的照料者(通常是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连结影响着我们的一生。(The nature of the bonds that we form with our primary caregivers in infancy shapes the relationships that we have throughout our lives.)
人类的婴儿是很脆弱的,他们不想其他生物的幼崽,一出生就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婴儿不可以,他们出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依附于一个稳定的照料者,而他们与照料者的关系,就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段关系,这段关系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这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基础。随着成长,也许人们不再表现出小孩子一样的任性,行为也逐渐理性化,甚至,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脱离了小时候那个自己,表现得成熟了。
——别被外表所欺骗了,你仍然是很多年前那个小男孩、小女孩!而这种连自己都发现不了的特质,只有在自己最亲密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来。哭、撒娇、无理取闹——这些行为除了在父母面前,还会在谁的面前表现得肆无忌惮?没错,恋人。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恋人之间的关系与同父母的关系是一样的,是一种深层的亲密。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在别人看来多么坚强、自信、宽容的女生在男朋友面前却经常是小气和吝啬的。记得本科的时候一个老师名言:想要了解自己?好好谈一场恋爱吧!是的,谈恋爱是发现未知的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回到我们的依恋理论。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让幼儿与母亲在同一个房间玩耍,随后进来一个陌生人,与他们一起玩耍,然后母亲离开,留下幼儿与陌生人在房间,一段时间之后,母亲回来,然后母亲离开,陌生来再近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反应。幼儿有三种经典的反应模式: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可以继续进行探索;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感到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第一种类型称为安全型依恋,约占50%,这是最适宜的依恋类型,一些心理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源于母亲积极的关注和正确的养育;第二种称为焦虑-抵抗型依恋,约占25%,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第三种成为焦虑-回避型依恋,约占25%,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恋爱中的行为与婴儿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总体上说,安全型喜欢彼此间的亲密行为,通常温柔多情,他们能够信任自己的伴侣,而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信地各自独立活动;焦虑型渴望亲密,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恋爱当中,往往担心伴侣在恋爱交往中的互动能力,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躲避型将亲密视为丧失独立性,喜欢与伴侣保持一段距离,难以与他人亲近。
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个安全基础,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安全基础是更多由妈妈来承担的。幼儿在屋里玩的时候,会不时瞥一瞥妈妈是否在那,只要妈妈在那,幼儿便会大胆尽兴地一口气玩下去;如果妈妈不在了,那么游戏就会中断,第一要务就是找妈妈,他/她将心神不宁,寻找妈妈。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妈妈担任的安全基础就会内化为我们心中的安全基础,我们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那么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开始有些特征,比如,我们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我们懒得理,我们更关注智力活动,不太感觉情感;或者,我们表现得很矛盾,我们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我们了,我们又挣扎着要离开,我们对妈妈好像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我们或者发展成前者——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后者——我们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正是在这里,依恋理论对成年人的爱情切入了。请将以上描述换成“我们的伴侣”,那描述也适合用于不少成年人的爱情形态。我们之所以爱得不太好,并非因为我们没有把爱情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全力学习之,而是我们从小就不知道像样的“爱情”是什么。
依恋理论描述了一个近乎宿命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有些人,一辈子都在遇到相似的人,经历相似的情感,犯相似的错误。回想一下你的过去,包括小时候如何与父母相处,现在如何与爱人相处,是不是发现了些什么?

自我测试:你是什么类型?
焦虑型
1.在等待伴侣打来电话的同时不停打电话、发短信或者发邮件,在伴侣工作的地方附近徘徊,希望早一点见到他。
2.伴侣回电话或者回家后,对他们不理不睬,以示惩罚。在他们开口讲话或者离开房间时,对他们飘白眼,暗示自己并不在意。
3.威胁要离开他,实际上却是希望他留下来。
4.在他们面前谈论其他男人,让他们感到嫉妒。
这是一种过度敏感的依恋类型。即使一个小小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安,很难平静下来,除非伴侣明确表示他们的爱恋关系很稳固,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
躲避型
1.会说“我没做好和你在一起的准备”,但两个人实际上还是会在一起,这种状态有时能持续多年。
2.很在意伴侣的缺点,例如讲话方式,着装方面的品味等等。
3.分手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渴望,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人出现。
4.与其他人调情,让自己的恋情产生不安全感。
5.不会说“我爱你”,即使对对方非常有感觉。
6.随着恋情的发展,他们会选择逃避,有时甚至不会赴约。
7.会坠入不可能有结果的恋情,例如喜欢上已婚男人。
8.躲避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例如不喜欢睡在一张床上,不希望发生性关系,不喜欢并肩走,而是选择走在伴侣前面。
安全型
1.他们很善于化解矛盾,发生冲突时不会表现出进攻性,事后也不会惩罚伴侣同时很快就把不快忘得干干净净。
2.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韧性,愿意做出改变,满足伴侣的需要。
3.喜欢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藏着掖着。
4.非常享受与伴侣间的亲密,享受性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