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导语: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本文拟从“一见钟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在科学择偶中...
导语: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本文拟从“一见钟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在科学择偶中的重要意义做一些初步探析。
求助者:
旅行中,遇见一见钟情的人,怎麽办??
我的解答: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效应:第一次见面最重要--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因效应对“一见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个头脑中想象中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和爱恋之感,越是相似,爱恋的感觉越强烈越真实。以这一说法来解释“一见钟情”,应该是不谋而合的,现实中碰到了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人,只要一见就爱恋上了,快到只有“一见”的功夫,就爱到了“钟情”的程度了。
就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而黛玉也正心里嘀咕:“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似曾相识的感觉使得他们的见面有了意外的惊喜和激动,声息相通也让他们多了一份自然的亲近和融洽。所以他们“一见钟情”。
有人说一见钟情不一定有好结果,说明一见钟情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而不能认为是真爱。那当然,“一见钟情”缺乏对对方的真实了解,远视的图像符合“心里想象的爱人”感觉就来了,走近而视,越近越不像了,钟情之感也就越近越淡,待见到其真实,视其内心,发现原来判若两人,钟情也会不复存在,甚至转化为厌恶……
假如远视者钟情,近视仍钟情,越看越真,钟情越深,才认为是真正的“一见钟情”。
国内国外都有很多的“一见钟情”而终生相爱的或相伴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我国历朝历代很多爱情故事大都是“一见钟情”而开头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都很少出门,偶尔上了庙会,看了花灯,或者窗下有俊男走过,都会从此陷入爱情的漩涡。现代社会流行的旅途恋、网恋、邂逅相恋等等,也多基于“一见钟情”的基础。而求助者就是“旅途恋”。
你我相遇 纯属一次偶然
谎言为美丽的故事开启了心门
激情的天堂里 我已来不及等
那个寂寞的站台看到你
我真的乱了方寸
难以抗拒心灵的欲望
仿佛前世注定这场缘分
再次,我们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效应: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钟情,就是一心一意的、非常明确的、单向表达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是深层的、专一的,即情有独钟,非他(她)莫属,而且是全身心的。当确信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时候,更是全身心投入,不顾一切,义无反顾,会进入一种迷醉的状态,情不自禁,忘乎所以,疯狂投入。对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高度敏感,对自己会有震撼性的影响,情感波动很大。
由于强烈爱意,常会把对方看得是完美无缺的,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晕轮效应,“一见钟情”式的爱情,瞬即投入,不知不觉即达钟情的程度,这种投入理智的成分较少。
爱情,本身就是一种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风格。
人世间有的相遇,是电光火石,是惊鸿照影,带来的是震动,是冲击,是一见钟情。
人世间有的相遇,温和愉悦,却厚密绵长,可以更顽强的植入心底,长青不衰。这里面有因缘际会的成分,更多的是性情造就的命运。
一见钟情,一生只为一人动心,从一而终,有可能成就一桩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而好的爱情和婚姻,却并非没有波澜,别无他想,没受过任何冲击。有过比较之后的认定,往往比无从比较的选择,更扎实稳定、坚不可摧!所以,你懂了吗,朋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