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人格分裂嗎?
[导读]:许多恐怖电影中,一个好好的人忽然之间会成为一个难以束缚的狂暴之徒,还对自己的言行毫无知晓。是真的吗?真有人格分裂吗? 人格分裂是什么? 人格分裂(Multiple Persona...
许多恐怖电影中,一个好好的人忽然之间会成为一个难以束缚的狂暴之徒,还对自己的言行毫无知晓。是真的吗?真有人格分裂吗?
人格分裂是什么?
人格分裂(Multiple Personality),学术的名字叫做解离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多数人对人格分裂的最初印象来自科幻小说《化身博士(Jacky and Hyde)》。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才医生杰克,因为服下自己研制的新药,变身残暴的浪荡子海德,从而引出的一系列的惊悚故事。这之后无数的恐怖片编剧,也纷纷拿人格分裂当做吸引好奇看客的最佳看点。
事实上,人类对人格分裂的认识比小说、电影的诞生时刻,要古老得多。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教的洞穴绘画中,代表个人身份的动物形体变化似乎也隐喻了某些原始社会人格分裂的现象。19世纪以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人一样,人格分裂因其难以捉摸而被认为是“灵魂附身”或被施了“巫术”的表现,最盛行的治疗方法是招魂术,超心理学和催眠术。在当时,使用催眠术的方法,法国的精神病学家诱导出了很多的“第二人格”,人格分裂便在这一时期广泛涌现。这一发现挑战了以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为首的观念联想理论对意识的理解。观念联想学派认定,人的记忆是相互关联的结网,由于联想的存在,人们可以从一事件追忆到与之相关的回忆。然而通过催眠术诱导出的人格,其性情都可与原本人格大相径庭,且互相之间都没有记忆的痕迹。这催促精神病学家们继续追索,分裂人格和人类意识之间潜藏的奥秘。
19世纪开始,出现了上百例的有关人格分裂患者的记录。其中,玛丽·雷诺兹是史上第一个为公众所关注的人格分裂症患者。玛丽1785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虔诚信仰宗教的家庭,幼时的她性格忧郁羞涩,对待宗教信仰和祈祷冥思忠贞不二。青少年时,玛丽并没有任何异样的表现。但在19岁的一天,她突然声称自己双眼失明,也再听不到周遭的声音。3个月后,经过一段长达20个小时漫长的睡眠,玛丽好像是从一场长梦里惊醒,身体各部分机能都恢复到正常的状况,不过,她完全回忆不起这3个月及之前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忘记了先前学到的东西,玛丽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阅读、计算和写作,甚至,这一次玛丽的笔迹也与之前大有不同。同时,周围人对这阶段玛丽的描述是“轻快,敏捷,喜欢有人陪伴,喜爱自然”,这种性情也和她大病之前有所不同。5星期后,玛丽再次陷入沉睡,再次醒来又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她就带着这个人格一直生活了16年。直到30多岁的一天,她又重新回到19岁的那个玛丽,并带着这一个玛丽活到61岁。
大量案例出现后,人们也开始纷纷推测人格分裂的原因,有人认为癫痫是分裂人格的罪魁祸首。当时美国陆军的一名外科医生本杰明·拉什大量收集了军队中分裂人格案例进行研究。之后他写作了美国第一本精神病教科书《思维疾病的医学调查和观察》,并因对精神病学的卓越贡献被成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拉什持另一种观点,认为产生多重意识的原因是大脑左右半球的分裂造成的。然而因为缺乏详尽的家族史及病情的观察和记录,这些早期的原因推测在之后都被证明“站不住脚”。
弗洛伊德:人格分裂和儿童期的创伤有着密切联系
19世纪到20世纪,有关多重人格的记载卷帙浩繁,但没有哪个故事比克里斯汀·塞兹摩尔更出名了。克里斯汀幼时经历坎坷,曾在3个月内连续经历了一次恐怖的死亡和两次虽不致命却留下心灵创伤的意外。医师认为,正是她这段不同常人的经历,埋下了日后人格分裂的祸根。在塞兹摩尔眼中,这些事故激发了她体内另一些早已存在的自我,“尽管专家们不同意我这么说,但是我的其它身份虽不是随我而生的,却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权利,和我一出生就表现出的人格一样,是天生伴随我而来到这个世上的。他们不是“我”,却在命运深处和我紧密相息。”
1957,塞兹摩尔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三面爱娃》,由乔安娜·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主演,并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一举捧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克里斯汀体内远不止3个性格迥异的人格——医师鉴定的结果是她同时具有20个不同的人格。在电影之后,克里斯汀自己也著包括《我是爱娃》,《我的心灵故事》在内的四本畅销书籍。通过塞兹摩尔和《三面爱娃》,人格分裂被公众所熟悉,也开始成为好莱坞颇为偏好的传奇剧情。
也是从塞兹摩尔的时代开始,人们慢慢开始揭开了人格分裂产生的神秘面纱。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蒙·弗洛依德认为,人格分裂和儿童期的创伤有着密切联系。最终,精神分析学派有关情绪创伤的看法赢得了胜利。弗洛伊德的后继者,玛格丽特·保沃和其他6名研究者出版了《多重人格治疗》,直到今天还被认为是用于多重人格治疗的神来之笔。
20世纪另一个知名的多重人格案例是希贝尔·伊莎贝尔·多赛特。她的故事经由畅销书《希贝尔:一个具有16个分裂人格的女人》传播开来。之后,希贝尔的故事又因电视剧《希贝尔》而声名大噪。在这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中,制片方特意邀请之前出演《三面爱娃》的乔安娜·伍德沃德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心理医师,并有保留的还原了希贝尔的生活经历。希贝尔的母亲不幸患有精神病,年幼的希贝尔因此常遭到母亲的虐待,而父亲却无力保护年幼的希贝尔。影片中一幕,妈妈把小希贝尔绑在厨房的桌上,两脚高高吊起,妈妈则把这张桌子幻想成手术中的床,从抽屉里拿出刀子,钳子和刮子。影片没有再继续下去,但人们可想象希贝尔所经受的磨难。因为无法应付非人的虐待,希贝尔把人格分裂为十几个,让这些分裂的人格来承受她本人无法应对的苦难。清醒的希贝尔本人却被剥夺了感觉,个性麻木迟钝。并且,希贝尔对她身上的其他人格都毫无察觉。由于希贝尔不愿意责怪母亲,认为一切都是是自己犯的错,所以病总治不好。最后,当医生查明了真相,让希贝尔对恶魔母亲发火,希贝尔终于说出:我希望她死掉,我要把她杀死!这话出口,她的病就好了,几十个人格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人格。
希贝尔的案例给精神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这个案例最终把多重人格障碍和童年期的虐待经历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此外,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失忆症图画治疗,记忆的片段融合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治疗其他人格分裂病人的模板。
1980年,经过20年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美国精神病协会终于将多重人格障碍列入了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第三版。这个标准中列出了解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这样一个精神病类别,并定义了多重人格障碍这一概念。1994年又是一个里程碑,在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第四版中,多重人格障碍被更名为解离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至此,人格分裂的讨论算是暂时尘埃落定。但是人们对于人格分裂的幻想还在继续,而那些真实的悲剧和伤口,也还等待着人们在揭秘之后,去给予更贴心的抚慰。
人格分裂是什么?
人格分裂(Multiple Personality),学术的名字叫做解离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多数人对人格分裂的最初印象来自科幻小说《化身博士(Jacky and Hyde)》。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才医生杰克,因为服下自己研制的新药,变身残暴的浪荡子海德,从而引出的一系列的惊悚故事。这之后无数的恐怖片编剧,也纷纷拿人格分裂当做吸引好奇看客的最佳看点。
事实上,人类对人格分裂的认识比小说、电影的诞生时刻,要古老得多。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教的洞穴绘画中,代表个人身份的动物形体变化似乎也隐喻了某些原始社会人格分裂的现象。19世纪以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人一样,人格分裂因其难以捉摸而被认为是“灵魂附身”或被施了“巫术”的表现,最盛行的治疗方法是招魂术,超心理学和催眠术。在当时,使用催眠术的方法,法国的精神病学家诱导出了很多的“第二人格”,人格分裂便在这一时期广泛涌现。这一发现挑战了以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为首的观念联想理论对意识的理解。观念联想学派认定,人的记忆是相互关联的结网,由于联想的存在,人们可以从一事件追忆到与之相关的回忆。然而通过催眠术诱导出的人格,其性情都可与原本人格大相径庭,且互相之间都没有记忆的痕迹。这催促精神病学家们继续追索,分裂人格和人类意识之间潜藏的奥秘。
19世纪开始,出现了上百例的有关人格分裂患者的记录。其中,玛丽·雷诺兹是史上第一个为公众所关注的人格分裂症患者。玛丽1785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虔诚信仰宗教的家庭,幼时的她性格忧郁羞涩,对待宗教信仰和祈祷冥思忠贞不二。青少年时,玛丽并没有任何异样的表现。但在19岁的一天,她突然声称自己双眼失明,也再听不到周遭的声音。3个月后,经过一段长达20个小时漫长的睡眠,玛丽好像是从一场长梦里惊醒,身体各部分机能都恢复到正常的状况,不过,她完全回忆不起这3个月及之前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忘记了先前学到的东西,玛丽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阅读、计算和写作,甚至,这一次玛丽的笔迹也与之前大有不同。同时,周围人对这阶段玛丽的描述是“轻快,敏捷,喜欢有人陪伴,喜爱自然”,这种性情也和她大病之前有所不同。5星期后,玛丽再次陷入沉睡,再次醒来又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她就带着这个人格一直生活了16年。直到30多岁的一天,她又重新回到19岁的那个玛丽,并带着这一个玛丽活到61岁。
大量案例出现后,人们也开始纷纷推测人格分裂的原因,有人认为癫痫是分裂人格的罪魁祸首。当时美国陆军的一名外科医生本杰明·拉什大量收集了军队中分裂人格案例进行研究。之后他写作了美国第一本精神病教科书《思维疾病的医学调查和观察》,并因对精神病学的卓越贡献被成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拉什持另一种观点,认为产生多重意识的原因是大脑左右半球的分裂造成的。然而因为缺乏详尽的家族史及病情的观察和记录,这些早期的原因推测在之后都被证明“站不住脚”。
弗洛伊德:人格分裂和儿童期的创伤有着密切联系
19世纪到20世纪,有关多重人格的记载卷帙浩繁,但没有哪个故事比克里斯汀·塞兹摩尔更出名了。克里斯汀幼时经历坎坷,曾在3个月内连续经历了一次恐怖的死亡和两次虽不致命却留下心灵创伤的意外。医师认为,正是她这段不同常人的经历,埋下了日后人格分裂的祸根。在塞兹摩尔眼中,这些事故激发了她体内另一些早已存在的自我,“尽管专家们不同意我这么说,但是我的其它身份虽不是随我而生的,却也是一个整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权利,和我一出生就表现出的人格一样,是天生伴随我而来到这个世上的。他们不是“我”,却在命运深处和我紧密相息。”
1957,塞兹摩尔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三面爱娃》,由乔安娜·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主演,并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一举捧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克里斯汀体内远不止3个性格迥异的人格——医师鉴定的结果是她同时具有20个不同的人格。在电影之后,克里斯汀自己也著包括《我是爱娃》,《我的心灵故事》在内的四本畅销书籍。通过塞兹摩尔和《三面爱娃》,人格分裂被公众所熟悉,也开始成为好莱坞颇为偏好的传奇剧情。
也是从塞兹摩尔的时代开始,人们慢慢开始揭开了人格分裂产生的神秘面纱。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蒙·弗洛依德认为,人格分裂和儿童期的创伤有着密切联系。最终,精神分析学派有关情绪创伤的看法赢得了胜利。弗洛伊德的后继者,玛格丽特·保沃和其他6名研究者出版了《多重人格治疗》,直到今天还被认为是用于多重人格治疗的神来之笔。
20世纪另一个知名的多重人格案例是希贝尔·伊莎贝尔·多赛特。她的故事经由畅销书《希贝尔:一个具有16个分裂人格的女人》传播开来。之后,希贝尔的故事又因电视剧《希贝尔》而声名大噪。在这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中,制片方特意邀请之前出演《三面爱娃》的乔安娜·伍德沃德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心理医师,并有保留的还原了希贝尔的生活经历。希贝尔的母亲不幸患有精神病,年幼的希贝尔因此常遭到母亲的虐待,而父亲却无力保护年幼的希贝尔。影片中一幕,妈妈把小希贝尔绑在厨房的桌上,两脚高高吊起,妈妈则把这张桌子幻想成手术中的床,从抽屉里拿出刀子,钳子和刮子。影片没有再继续下去,但人们可想象希贝尔所经受的磨难。因为无法应付非人的虐待,希贝尔把人格分裂为十几个,让这些分裂的人格来承受她本人无法应对的苦难。清醒的希贝尔本人却被剥夺了感觉,个性麻木迟钝。并且,希贝尔对她身上的其他人格都毫无察觉。由于希贝尔不愿意责怪母亲,认为一切都是是自己犯的错,所以病总治不好。最后,当医生查明了真相,让希贝尔对恶魔母亲发火,希贝尔终于说出:我希望她死掉,我要把她杀死!这话出口,她的病就好了,几十个人格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人格。
希贝尔的案例给精神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这个案例最终把多重人格障碍和童年期的虐待经历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此外,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失忆症图画治疗,记忆的片段融合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治疗其他人格分裂病人的模板。
1980年,经过20年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美国精神病协会终于将多重人格障碍列入了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第三版。这个标准中列出了解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这样一个精神病类别,并定义了多重人格障碍这一概念。1994年又是一个里程碑,在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第四版中,多重人格障碍被更名为解离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至此,人格分裂的讨论算是暂时尘埃落定。但是人们对于人格分裂的幻想还在继续,而那些真实的悲剧和伤口,也还等待着人们在揭秘之后,去给予更贴心的抚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