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三成網民“不快樂” 

三成網民“不快樂” 

[导读]:网民情绪问题多 进入全民抑郁时代? 在调查中,85.2%的网民认为自己缺乏热情与积极性;70%的网民认为自己不自信;还有47%的网民认为自己很抑郁。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何日辉主...
网民情绪问题多 进入全民抑郁时代?
  在调查中,85.2%的网民认为自己缺乏热情与积极性;70%的网民认为自己不自信;还有47%的网民认为自己很抑郁。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何日辉主任指出:现在网民的年龄段多数是在35岁以下,调查结果反映了我们社会的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
  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种大变革时代,一种“失范”状态,人处在变化太快的社会时,由于社会复杂,陌生人走马灯似的变换,无法亲近权威人士,导致许多人饱受“认同危机”之苦,不清楚“我是谁”以及“我在这个混乱状况中处于什么位置”。容易迷失自我,对前途、将来很难把握方向。加上心理压力过大,就容易出现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不够自信、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从近段时间热传的关键词如蜗居、蚁族等,可以看出来整个人群都承受着非常大的社会压力。
  何主任认为,近几年由于社会压力增大,人民生活富裕,大家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意识逐渐加强,不少人有了定期进行身体体检的习惯;但对心理健康却不够重视,尚没有形成“心理体检”这种概念。但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对整个人的生活、工作、社会功能等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网络现实巨大反差造成恶性循环
  网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好是坏?调查显示,12.6%的网民认为网络让自己越来越脱离现实;12.8%的网民认为长期使用网络,让自己变得不会与人沟通;30.6%的网民感觉情绪更容易焦虑;14.5%的网民认为网络让人容易自闭、抑郁。“的确,沉迷网络让很多人与社会现实脱离”,何日辉主任指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反差很大,在虚拟世界里网民感到自己是主宰,可以控制许多事情,可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网络游戏中团队往往让自己感到温暖、被爱、被尊重、被接纳、被认可,他们非常享受这种感觉,因为这是社会人的心理需求。但现实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反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不被认可,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家属强烈批评和指责就更加加剧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反差。长期下去,其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恶性循环:在现实世界越得不到满足,让他们越沉迷网络,希望通过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满足,但在网络世界沉迷越久,在现实社会又会丧失越多,也加大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前不久12月27日扬子晚报报道了网瘾的极端事件,一个网瘾青少年因上网被父亲切断电源,结果将老实巴交的父亲砍死,并将母亲打成重伤,而且挖掉眼睛。这个案例让许多人非常震惊,实际上就是网瘾的青少年在长期陷入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中后,往往会将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转换到现实中来,结果导致他们出现暴力倾向,而且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导致青少年出现脾气暴躁、孤僻、自闭、自卑等心理异常和人格改变,甚至人性泯灭。
  网瘾=精神病?其实是误解
  调查中,23.5%的网民认为自己的确有网瘾,曾经有新闻报道说“网络成瘾被定义为精神病”,引起了网民们的一阵哗然。何主任解释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当初制定网瘾的标准时,是将网络成瘾定性为精神疾病,而不是精神病,在普通人眼里,精神病被狭义地定义为精神分裂症,而专业人士所称的精神疾病含义广泛,比如多动症、酗酒、强迫症、抑郁症等,都统称为精神疾病,差一个字,于是引起了误解,这也说明大家对网络成瘾的了解并不足够。当然,现在卫生部出台的《未成年人上网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不建议用网络成瘾这个概念,改为“网络使用不当”。实际上,该意见中网络使用不当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所描述的症状就是网络成瘾的症状。因此,网络成瘾是一种现实,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何主任认为,等到成瘾医学这门学科正式成立,把网络成瘾归类为成瘾性疾病,社会就容易接受了。
  网瘾判断标准有哪些?
  调查显示,48.3%的网民承认自己因上网而耽误了学习或者工作;43.6%的网民下线后会继续想象上网的情形;有32.4%的网民用上网解脱痛苦;16.4%的网民因长时间上网导致睡眠节奏紊乱,这些,都是有了网瘾的症状吗?何主任指出,网络使用不当达到重度时,会有很多症状,比如不上网脾气暴躁,抑制不了自己的上网冲动等,实际上就是成瘾的表现。他认为,要判断是否属于网络成瘾,有两个核心标准,一是当事人沉迷网络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比如导致其辍学、无法正常工作等;二是当事人明确知道这种行为对自己是有害的,但却无法自控,即明确知道自己不应该沉迷网络,但却控制不住上的网冲动。具备这两条,基本能判断网络成瘾已成立。
  当然,要判断是否属于网络成瘾,前提是要面对这个现实,明确网络成瘾的确有这回事,虽然现在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成瘾的诊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疾病的命名也尚未形成共识,但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充满争议的网瘾治疗方法
  对于网络成瘾的治疗,何主任指出,关键要要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针对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说法,他更愿意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因此治疗首先要找出网络成瘾的原因。其实成瘾只是表象,背后是患者心理出现问题,而心理问题的背后又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要治疗成瘾性疾病,必须综合干预:一方面对成瘾者本人进行心理治疗;第二要进行家庭治疗,加强家庭成员间的良好沟通,重建家庭系统;三是建议进行微环境干预,如他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同伴,如果能够参与效果会更好,但难度较大。其他治疗如行为矫正、感恩教育等如果能够跟上,效果会更好。至于是否应该使用药物治疗,何日辉主任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但药物并非一定使用,而且他强烈建议慎重使用抗精神病药,只有患者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和妄想等才考虑使用,否则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导致明显的副作用,这方面的教训太多太深刻。最核心的仍然是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最后,何日辉主任一再提醒:网络成瘾治疗,一定要找专业机构进行!网络成瘾治疗效果好与不好,在于所用方法是否专业与全面。现阶段,由于对网络成瘾认识不足,许多机构一拥而上,出现了“电休克疗法等软暴力”和“硬暴力打死网瘾青少年”等闹剧,这是这类机构对网络成瘾的认识不足并追逐暴利的结果,而由于网瘾的危害很大,很多家长“急病乱投医”,加重了这种混乱局面。家长一定要明确网瘾的关键原因是家庭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所以关键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这是衡量治疗机构是否专业的标准之一。其次,对于采用暴力或者电击等方法的机构一票否决,这些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效果,能把孩子管得“很听话”,但实际上这不是在真正解决根本问题,是在用暴力让青少年屈服,反而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实际上,如果我们将网络成瘾定性为心理疾病或者成瘾性疾病,网瘾的青少年首先他们是一个患者,其次是受害者,受网络游戏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之害,最后如果不干预一部分人会发展到违法者。因此,我们对患者和受害者进行暴力式的干预,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摧残他们,进一步伤害他们,是伤上加伤,痛上加痛,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残忍,更是医疗界和心理学界的耻辱,也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