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高考真實錄取率到底有多
最近几天恰逢高考,朋友圈里不断刷新一个段子。段子里给了两排名单,一排是科举状元,一排是名人,然后告诉大家,文化名人落榜了却被记住了。
难道读书没有什么意义,高考成绩真的不重要了?
我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起码讲讲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说说真相。
高考到底有多难?
我是山东人,80后。
我的小学同学有80多人,其中读完初中的不到70人。也就是说,初中毕业时,就有8%的孩子终止了求学之路。
不要跟我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名字在学校的学籍册里,人在外地打工。
我是2003年参加地区中考,那一年全校毕业班26个,每个班大约50人,这1300个孩子,最终进入正式的高中(不是职业学校或者综合高中),按分数线来说是300人(我考到第18名,第20名刚好到本地重点中学分数线)。你看,考上高中的机率只有20%,考上重点高中的机率连2%都不到。
注意,如果计算一下,从小学算起,到高中开始,有80%的孩子被排除掉了。
剩下的20%,真正能进入本科院校的,少之又少。
2006年我第一次参加山东文科高考,全省20万文史类考生,我考到第3万名,但我没有到本科线(我离本科线还有几分的差距)。本科线上有2万多文科生,一本线上只有9000个文科生。这样算起来,那一年山东文科的孩子,能考上本科的概率低于15%,能考上一本的概率低于1.4% 。
算上中学筛掉的人,和我同一年出生的本地孩子,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能进入本科大学的概率,大约是2%,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能考过一本线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二!
我就是那98%的一份子。
2007年,复读一年后的我第二次参加山东文科,这一次我考到全省1800名,远远超过一本线,19万文科生里,我超过了18.8万人,但我的成绩连山东大学也到不了。
那一年,山东大学的提档线比我高2分,北京大学的提档线比我高23分。
所以,那些说“高考无用”的人,根本没有计算过高考的真正难度。
相遇,却不敢相认
高考作文公布后,我在校友群里看到一位博士师兄发的个人经历。
他回山东老家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同学。
师兄和同学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过面了,两个人是小学同班同学,初中时同校不同班。考高中的时候,师兄考入了县里的高中,那个同学没有考上,就没有再读书。
一晃十年过去,师兄通过高考,进入一所985大学读心理学,后来又读了硕士,现在跟随国内一位心理学泰斗级老师读博,前程远大。
过年时,在老家偶遇,他们俩看着对方,愣了半天才试探着说出对方的名字。
十年了,两个人都不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记忆里那个少年了。
那个同学在乡里开货车,日常的工作就是把本地的瓷器厂的瓷碗装车送到几百公里外的济南,卖掉,然后再回来……周而复始。
师兄今年27岁。同学比他大一岁,28岁,已经是一个7岁小女孩的父亲,但看面容、打扮,看起来就像是35岁的人了:面色谈不上黝黑,但绝对不白净,一双手因为长期做体力活,骨节粗大……
而师兄只是年龄增长了,带着一股子书卷气,反而显得更年轻。
师兄说,他的这个同学每个月能收入5000多块钱,老婆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在村里小学读一年级,如果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十年后,他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教育是一根连通阶层的管子
考入吉林大学之后,我第一次离开沂蒙山,在绿皮火车上不吃不喝26小时,我到了长春市火车站。
下了火车以后,我一点都不觉得饿,只觉得激动。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Top10大学的,吉林大学对我的意义,太重大。
2010年,我回到山东,同村一个堂弟问我大学里什么样子。那时候他已经准备放弃读书跟着亲人去打工。
我向他描绘了我在大学的生活:
来自不同省份的舍友、白发苍苍的老院长、愤世嫉俗的教授、眼花缭乱的讲座、种类繁多的社团、花园式的校园……
我不知道我的描绘在堂弟那里是什么样子,他听完后决定继续念书,觉得“听起来很精彩”。
有一篇叫做《赡养人类》的科幻小说,里面有一场对话,两个时空的文明的对话。我第一次知道这篇小说时我还在读高中,但现在仍然清晰的存在于我的记忆:
“两个人类文明十分相似,你们走过的路我们都走过,我们也有过你们现在的时代:社会财富的分配虽然不匀,但维持着某种平衡,穷人和富人都不是太多,人们普遍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将进一步减小,他们憧憬着人人均富的大同时代。但人们很快会发现事情要复杂得多,这种平衡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被什么东西打破的?”
“教育。你也知道,在你们目前的时代,教育是社会下层进入上层的惟一途径,如果社会是一个按温度和含盐度分成许多水层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连通管,将海底水层和海面水层连接起来,使各个水层之间不至于完全隔绝。”
“你接下来可能想说,穷人越来越上不起大学了。”
“是的,高等教育费用日益昂贵,渐渐成了精英子女的特权。但就传统教育而言,即使仅仅是为了市场的考虑,它的价格还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那条连通管虽然已经细若游丝,但还是存在着。可有一天,教育突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技术飞跃出现了。 ”
“是不是可以直接向大脑里灌知识了?”
(这篇小说非常值得读一读,关于教育,关于财富分配,关于人性,你可以在立柱书院回复小说名字找到全文,不长,坐马桶上就能读完)
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这个比喻:教育就像一根连通管,将海底水层和海面水层连接起来,使各个水层之间不至于完全隔绝。
是谁在说读书、高考无用?
最底层的人仍然相信,读书和高考是有用的。
当我说出自己的研究生身份的时候,火车邻座的大叔一脸惊喜。他说自己有个不争气的孩子,自己外出打工受苦受累,就是为了让孩子安安稳稳读书,考大学,考博士……
我告诉他,大学毕业后的收入还不如他打工收入高。
大叔摇摇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老了累了就挣不了了,你们上完大学有头脑,勤快点比我挣得多,活也比我的轻快,我一天得忙14个小时。
大叔掏出自己的诺基亚1100,拜托我帮忙调一下时间,他说每次时间错了,都得找人帮忙调整。
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往往都通过了高考。
你可以翻一翻,微信朋友圈里刷新“高考无用”段子的人,那些认为曹雪芹落榜了流传千古,状元却淹没在历史里的人,多数都是通过了高考进入大学的人。
他们脱离了底层,发现,哇,原来上面还有这么多阶层。于是,他们努力往上爬。
每天下班时北京上海广州地铁上熙熙攘攘的年轻白领,哪一个不是发现自己阶层太低努力往上爬的?
当他们在学校竞争的时候,Pass掉的是数以万计的低级竞争对手。大学毕业后迎来的是同等重量级的竞争对手——大家都是大学毕业,谁怕谁?
所以,他们说读书无用,是因为读书没有帮他们击败所有的人而已。
我在网上找了半天才发现这个图,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
所以,当一群百里挑一的人在吐槽“读书无用”、“高考就那么回事”的时候,你千万别当真。
财富不能替代教育
有的人会用***没有读过大学(或者退学)却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来证明读书无用,高考成绩无所谓。
恰恰相反,读过书通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理解,孤立的案例证明不了什么。
我看到的是无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逐渐攀上了财富的金字塔顶端……我不否认,不认识字、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都可能“发家致富”,但这并不代表“读书无用”。
有一天,我和中国某电动车企业的前董事长在一个旅行微信群里聊天。
他快50岁了,学会了聊微信。
我说自己不打算读博了,因为自己不是那块料,不适合在大学当哲学老师。他说,如果我儿子可以成为大学教授,我死而瞑目。
我发了个笑脸:大学教授很穷的。
他回了一个笑脸,那意思仿佛是:我家不差钱。(他刚在这轮股市中赚了数百万)
20多岁,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读书,一个是赚钱。
40多岁,你大概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赚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