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各位家委会委员,现在通告一件发生在我校学生身上的事。昨天中午我校两名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结伴上学,路过南山路妇科医院门口。这时路边停有一辆黑色的两厢轿车,轿...
各位家委会委员,现在通告一件发生在我校学生身上的事。昨天中午我校两名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结伴上学,路过南山路妇科医院门口。这时路边停有一辆黑色的两厢轿车,轿车的后备厢已打开,车边上有两三个年青人。其中一名年青人要求我们的四年级学生从车的后备厢爬进车内,帮助其打开车的前门,并答应给学生五十元的报酬。好在我校孩子警惕性高,最终没有帮助。
请家长教育孩子,类似的情况要提高警惕,引导孩子要注意保护自己,千万别贪一点点的小恩小惠。
请家委会转告各班级。
问题:
1、到底是2个,还是3个成人?
不知是3个孩子没有描述清楚,还是根本就没看清楚?
还是孩子说清楚了,这个家长搞不清楚了?
2、一共是3名同学一起走, 只让一个孩子进去,还有2个孩子及那2、3个成人都在外面,这样会有什么危险呢?
3、什么时间?那个地方似乎不像是北京,虽然北京的家长们很热衷传播,那里很偏僻么?没有其他路人么?不了解这些背景,确实不好判断。
4、“要求”爬车让人感觉强硬,但“答应”给钱又露出迫切和被动。其实当时的情况除了3个孩子谁也不清楚,不管这些词汇是来自于孩子们,还是出自于发信息的家长,都有混乱之嫌,词语间已经带着偏见和导向。但“并答应”又似乎有是学生们提出的嫌疑,那当时的情景似乎就很有趣了,孩子在跟“求助”的成人讲条件,后来感觉不安全,放弃离开了……能想象这样的“求助者”会突然强硬的把孩子们掠走?而且4、6年级的孩子也个子不小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是男生,还是女生。
5、如何“教育孩子,类似的情况要提高警惕”? 我看大部分人都是“防不胜防,不要和陌生人接触”。
对于家长们,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一个孩子,非常珍惜非常爱,我也是母亲,我也害怕也担心,但我们还是要想:何时是可以 “接触陌生人”的年龄呢?怎么去与陌生人接触? 真的能永远不接触?不进入社会?
我们一起看一段在群里的聊天记录:
家长1: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很难控制,不给他玩的时候发疯一样求着玩,玩起来又是不顾一切地玩,太难管教了
家里的不让玩,就到网吧去玩,自己没钱玩就看别人玩,除了玩游戏,别的都不上心,真不知是什么缘故
家长2:
大人还控制不了自己,别说孩子了。
现在孩子有什么乐趣?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乐趣了?给他们自由?
他们没有玩的自由和乐趣,只有逃避在游戏里
非比老师(549312896) 22:39:38
出去很多危险,玩游戏多安全,又刺激,
现在的教育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家长2:
小时候的我们在院子里与伙伴玩耍的快乐,现在孩子哪有啊!
非比老师(549312896) 22:40:50
后面跟着大人,比孩子还多……
看完这一段你是否明白:小心翼翼的家长描绘的“外面”世界是多么的可怕啊!
当然网瘾、游戏瘾的孩子不只是这一个原因,也不一定都是因为这个因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家长们越害怕、越渲染,孩子越恐惧,越无所适从。
而且家长们并没有给出孩子具体的方法,我相信除了“不理陌生人”之外,没有其它简单通用的方法能直接“喂”给孩子。但这除了减少孩子主动“被丢”的可能性外,对于突发性、被动“被挟持”也没有任何帮助。
并且对于孩子的自我挑战、自我价值建立、突破力等有很强的破坏力。没有魄力、谨小慎微,尤其对于男孩,形成健康的人格、长成一个“男子汉”非常不利。
而4年级的孩子已经青春期前期了,5、6年级就开始有自我意识,建立自我边界,寻找我是谁,有“成人意识”和独立觉醒。家长的这种行为无疑阻碍了孩子“成人”感的发展,“我是谁?我是那个胆小如鼠,不能独步行走于世的人?!”孩子如何面对"劫持"?
怎么办?
1、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积累的过程。
2、遇事不慌,首先家长要做到冷静。大脑清楚,才能理智思考,也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孩子要经历一番磨练才能出来,这个不是靠嘴巴说就能做到的。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见世面,经历多了,眼界开了,自然经验就出来了。(文化课的课外班不培养这个)
3、生命教育第一位,无论何时,保命最重要。
4、情商很重要,第六感识人进行判断,这也是要与人打交道多了才能练就。
5、基本情境的预设。在我的训练营里会有很多自我保护的场景训练孩子们,但在家庭环境中比较难实施,家庭成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做角色扮演,训练孩子。用实战增加孩子的应变能力。孩子心理有底了,遇事也就不会那么怕了。
6、根据情况分析、观察,比如车门是否真的都打不开?钥匙是否真的在车里?怎么证明这车是他们的?……具体事件太多,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吧!
有了前5点,不聪明的孩子也能智慧地面对险境,逃过劫难。
没有前5点,再聪明的孩子也会被恐惧封闭大脑,千条妙计也无用武之地。未来更不可能成大器!
请家长教育孩子,类似的情况要提高警惕,引导孩子要注意保护自己,千万别贪一点点的小恩小惠。
请家委会转告各班级。
问题:
1、到底是2个,还是3个成人?
不知是3个孩子没有描述清楚,还是根本就没看清楚?
还是孩子说清楚了,这个家长搞不清楚了?
2、一共是3名同学一起走, 只让一个孩子进去,还有2个孩子及那2、3个成人都在外面,这样会有什么危险呢?
3、什么时间?那个地方似乎不像是北京,虽然北京的家长们很热衷传播,那里很偏僻么?没有其他路人么?不了解这些背景,确实不好判断。
4、“要求”爬车让人感觉强硬,但“答应”给钱又露出迫切和被动。其实当时的情况除了3个孩子谁也不清楚,不管这些词汇是来自于孩子们,还是出自于发信息的家长,都有混乱之嫌,词语间已经带着偏见和导向。但“并答应”又似乎有是学生们提出的嫌疑,那当时的情景似乎就很有趣了,孩子在跟“求助”的成人讲条件,后来感觉不安全,放弃离开了……能想象这样的“求助者”会突然强硬的把孩子们掠走?而且4、6年级的孩子也个子不小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是男生,还是女生。
5、如何“教育孩子,类似的情况要提高警惕”? 我看大部分人都是“防不胜防,不要和陌生人接触”。
对于家长们,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一个孩子,非常珍惜非常爱,我也是母亲,我也害怕也担心,但我们还是要想:何时是可以 “接触陌生人”的年龄呢?怎么去与陌生人接触? 真的能永远不接触?不进入社会?
我们一起看一段在群里的聊天记录:
家长1: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很难控制,不给他玩的时候发疯一样求着玩,玩起来又是不顾一切地玩,太难管教了
家里的不让玩,就到网吧去玩,自己没钱玩就看别人玩,除了玩游戏,别的都不上心,真不知是什么缘故
家长2:
大人还控制不了自己,别说孩子了。
现在孩子有什么乐趣?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乐趣了?给他们自由?
他们没有玩的自由和乐趣,只有逃避在游戏里
非比老师(549312896) 22:39:38
出去很多危险,玩游戏多安全,又刺激,
现在的教育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家长2:
小时候的我们在院子里与伙伴玩耍的快乐,现在孩子哪有啊!
非比老师(549312896) 22:40:50
后面跟着大人,比孩子还多……
看完这一段你是否明白:小心翼翼的家长描绘的“外面”世界是多么的可怕啊!
当然网瘾、游戏瘾的孩子不只是这一个原因,也不一定都是因为这个因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家长们越害怕、越渲染,孩子越恐惧,越无所适从。
而且家长们并没有给出孩子具体的方法,我相信除了“不理陌生人”之外,没有其它简单通用的方法能直接“喂”给孩子。但这除了减少孩子主动“被丢”的可能性外,对于突发性、被动“被挟持”也没有任何帮助。
并且对于孩子的自我挑战、自我价值建立、突破力等有很强的破坏力。没有魄力、谨小慎微,尤其对于男孩,形成健康的人格、长成一个“男子汉”非常不利。
而4年级的孩子已经青春期前期了,5、6年级就开始有自我意识,建立自我边界,寻找我是谁,有“成人意识”和独立觉醒。家长的这种行为无疑阻碍了孩子“成人”感的发展,“我是谁?我是那个胆小如鼠,不能独步行走于世的人?!”孩子如何面对"劫持"?
怎么办?
1、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积累的过程。
2、遇事不慌,首先家长要做到冷静。大脑清楚,才能理智思考,也能采取相应的行动。
孩子要经历一番磨练才能出来,这个不是靠嘴巴说就能做到的。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见世面,经历多了,眼界开了,自然经验就出来了。(文化课的课外班不培养这个)
3、生命教育第一位,无论何时,保命最重要。
4、情商很重要,第六感识人进行判断,这也是要与人打交道多了才能练就。
5、基本情境的预设。在我的训练营里会有很多自我保护的场景训练孩子们,但在家庭环境中比较难实施,家庭成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做角色扮演,训练孩子。用实战增加孩子的应变能力。孩子心理有底了,遇事也就不会那么怕了。
6、根据情况分析、观察,比如车门是否真的都打不开?钥匙是否真的在车里?怎么证明这车是他们的?……具体事件太多,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吧!
有了前5点,不聪明的孩子也能智慧地面对险境,逃过劫难。
没有前5点,再聪明的孩子也会被恐惧封闭大脑,千条妙计也无用武之地。未来更不可能成大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