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隨喜放生、功德無量,消多難納福、

隨喜放生、功德無量,消多難納福、

[导读]:放生的注意事项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 注:应当如何放生?放...
放生的注意事项



“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

注: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阻止他人吃肉?为了实现放生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印光大师认为,买来货物放生就像布施一样,必须妥善安排,寻找方便法门。不要确立定期放生之约,不要只在固定地点放生,不要规定必须放生某物,应该随顺机缘,机缘到时买来放生,所放生灵也能获得实在利益。如果安排固定时间放生,只在固定地点放生,指定必须放生某物,只会促使有心人去多多捕捉这类活物,只能适得其反。

放生的历史渊源

放生活动是佛教信众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同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的一种行为。中国放生的习惯并不始于佛家,儒家、道家学说中都讲所谓“好生之德”,如《列予?说符篇》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说符篇》中还说:“客日:‘民知君之欲放之,竟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予日:‘善!”’是说禁杀放生有很大功德。但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大规模放生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情,而且逐渐形成了放生的仪规。

佛经的放生

佛家提倡放生,其主要依据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说: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

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另外《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也有释迦牟尼佛前生行菩萨道时的一段记载,当时佛陀为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条大小鱼类濒临死亡边缘,义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鱼群。其他一蝗经典也有不少与放生有关的内容。

佛家放生理论

佛家放生理论是从戒杀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放生。佛家认为,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

在中国,从南朝梁武帝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放生的风气渐渐形成。梁武帝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

汉地真正大规模的放生活动始于天台智者大师,当时有天台山麓临海之民,舍扈梁六十‘三所建立了放生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诏天下立放牛池八十一所,夫书法家颜真卿为此撰写了天下放生池碑。宋真宗时.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后来释遵式上奏开辟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这些都是古代有名的放生事迹。明代莲池太师是历代高僧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的《竹窗随笔》中,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因病食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篇,鼓励戒杀放生。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也亲自为其弟子丰子‘恺所绘《护生画集》中的每幅画题词.表现了佛家护生放生的慈悲情怀。

放生的仪式仪轨

在举行放生仪式时

1、 先要在放生处设立香案,准备净水与杨枝,中间供奉观世音菩萨像。

2、 维那举腔“杨枝净水”香赞,主法者拈香礼佛;

3、 其次,念三遍“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主法者举杯说“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后,大众同念《大悲咒》。给那些动物洒净。

4、 洒净后,大众念《心经》、《往生咒》,主法者再为动物开示佛法,并且传授三皈依,大众同念《忏悔偈》、《三皈依偈》、《发愿偈》。

5、 然后,主法者再次说法,大众唱“胎卵湿化”赞,念佛绕生灵处三周,最后回向.仪式完毕后,将动物送归大自然,还给它们一个自由的生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