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心毒,便可成就未來。
[导读]:儒释道学者罗李华说:戒除心毒(贪、嗔、痴、慢、疑),成就未来。 五毒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
儒释道学者罗李华说:戒除心毒(贪、嗔、痴、慢、疑),成就未来。
五毒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现简述如下:
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其他
其实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适可而止,并非别让我们饮多少我们就饮多少,都会担心饮多了会醉,会失态,会干傻事儿,这种能自我约束的行力,遵纪守法等等就是一种持戒的表现。因此学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们滴酒不沾但可以吸食毒品就正确。我们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产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戒律绝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种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补丁”,是有了漏洞才会有“补丁”,我相信释迦牟尼佛若是现在驻世的话,订制的戒律肯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因为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所以戒杀、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种慈智双运的表现。因此放生、戒杀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于解脱证果。如果单纯吃素就能解脱的话,所有的草食性动物早都解脱了。
五盖简介
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类型
(1)贪欲盖(ra^ga-a^varan!a)︰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
佛智不可思议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2)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3)惛沉睡眠盖(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4)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5)疑盖(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
以上五者中,惛沉睡眠盖系合惛沉、睡眠二者为一,掉举恶作盖乃由掉举、恶作合并为一,余三盖皆单一成立。盖惛沉、睡眠之所食、对治、事用皆相同,故立为同一盖;掉举与恶作亦然。余三者一食一对治,故自成盖。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50b)︰‘复次以三事故,各共立盖,谓一食故,一对治故,等荷担故。此中,一食一对治者,谓贪欲盖以净妙相为食,不净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盖。嗔恚盖以可憎相为食,慈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疑盖以三世相为食,缘起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
消除五毒
我们的一念清净心,就是当前念已断后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能见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报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是我们法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化身。法身和报身容易理解。当我们断掉念头后,还是了了分明,不是没有知觉,此时了了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大家当下可以体验。报身就是我们能见这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没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见这些东西。譬如没有光就像瞎子一样,不能见东西,能见的是我们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明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化身说起来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东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变化,都是我的化身。这怎么是我的化身呢?这些不是无情的东西吗?器世间是无情的,人和动物都是有情的,怎么是我的化身呢?因为这些东西离开我的法性智慧就不会有。譬如我们住的房子,造房子前先要设计图样,工程师怎么在大脑中想出这个图样呢?他吸收外面的境象,经过思考分析,怎么改造,怎么发展,怎么能适合人的需要而绘制出新型的图样,这是什么功能呢?是大脑的功能吗?看起来确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大脑中各种脑神经,如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就像电线拉好,不通电还是不起作用。电是什么?电就是我们法身的功能。何谓佛性?性者,性能也。能,就是功能。他就是能起作用而无相可见。譬如说电,见不到电的形象,通电以后,电灯就能亮,机器就会转。大脑神经就好比是电线,通电就是我们佛性的功能。所以设计图样也好,后来请工匠造房子也好,都是我们佛性的功能,这些都是佛性所变现的,就是佛性的化身。明白这个法报化三身都唯心具足以后,你时时不住相,一切都是我法身的大圆镜智所显现的影子,就不动心,不取相了,无所祈求!这样用功夫,贪嗔痴慢疑就渐渐地消了。
五法为食
(一)萺愦,
(二) 不乐,
(三)频欠,
(四)食不平性,
(五)心羸劣性,以毗钵舍那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
四法为食
(一)亲里寻,
(二)国土寻,
(三)不死寻,
(四)念昔乐事,以奢摩他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
等荷担者,贪欲、嗔恚、疑一一能荷一盖重担,故别立一盖。惛沉睡眠二二能荷一盖重担,故共立盖。
关注我们,结缘百年易道世家---【释玄斋】
五毒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现简述如下:
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其他
其实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适可而止,并非别让我们饮多少我们就饮多少,都会担心饮多了会醉,会失态,会干傻事儿,这种能自我约束的行力,遵纪守法等等就是一种持戒的表现。因此学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们滴酒不沾但可以吸食毒品就正确。我们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产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戒律绝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种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补丁”,是有了漏洞才会有“补丁”,我相信释迦牟尼佛若是现在驻世的话,订制的戒律肯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因为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所以戒杀、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种慈智双运的表现。因此放生、戒杀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于解脱证果。如果单纯吃素就能解脱的话,所有的草食性动物早都解脱了。
五盖简介
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类型
(1)贪欲盖(ra^ga-a^varan!a)︰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
佛智不可思议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2)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3)惛沉睡眠盖(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4)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5)疑盖(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
以上五者中,惛沉睡眠盖系合惛沉、睡眠二者为一,掉举恶作盖乃由掉举、恶作合并为一,余三盖皆单一成立。盖惛沉、睡眠之所食、对治、事用皆相同,故立为同一盖;掉举与恶作亦然。余三者一食一对治,故自成盖。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50b)︰‘复次以三事故,各共立盖,谓一食故,一对治故,等荷担故。此中,一食一对治者,谓贪欲盖以净妙相为食,不净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盖。嗔恚盖以可憎相为食,慈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疑盖以三世相为食,缘起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
消除五毒
我们的一念清净心,就是当前念已断后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能见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报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是我们法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化身。法身和报身容易理解。当我们断掉念头后,还是了了分明,不是没有知觉,此时了了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大家当下可以体验。报身就是我们能见这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没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见这些东西。譬如没有光就像瞎子一样,不能见东西,能见的是我们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明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化身说起来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东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变化,都是我的化身。这怎么是我的化身呢?这些不是无情的东西吗?器世间是无情的,人和动物都是有情的,怎么是我的化身呢?因为这些东西离开我的法性智慧就不会有。譬如我们住的房子,造房子前先要设计图样,工程师怎么在大脑中想出这个图样呢?他吸收外面的境象,经过思考分析,怎么改造,怎么发展,怎么能适合人的需要而绘制出新型的图样,这是什么功能呢?是大脑的功能吗?看起来确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大脑中各种脑神经,如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就像电线拉好,不通电还是不起作用。电是什么?电就是我们法身的功能。何谓佛性?性者,性能也。能,就是功能。他就是能起作用而无相可见。譬如说电,见不到电的形象,通电以后,电灯就能亮,机器就会转。大脑神经就好比是电线,通电就是我们佛性的功能。所以设计图样也好,后来请工匠造房子也好,都是我们佛性的功能,这些都是佛性所变现的,就是佛性的化身。明白这个法报化三身都唯心具足以后,你时时不住相,一切都是我法身的大圆镜智所显现的影子,就不动心,不取相了,无所祈求!这样用功夫,贪嗔痴慢疑就渐渐地消了。
五法为食
(一)萺愦,
(二) 不乐,
(三)频欠,
(四)食不平性,
(五)心羸劣性,以毗钵舍那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
四法为食
(一)亲里寻,
(二)国土寻,
(三)不死寻,
(四)念昔乐事,以奢摩他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
等荷担者,贪欲、嗔恚、疑一一能荷一盖重担,故别立一盖。惛沉睡眠二二能荷一盖重担,故共立盖。
关注我们,结缘百年易道世家---【释玄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