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佛傢禪語影響人生

佛傢禪語影響人生

[导读]:"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词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大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正确地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一个圆满的了解,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在佛经上的"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大约在三千年前出现于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文献所记载,释迦牟尼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的记载则是其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被传入中国。
  而释迦牟尼佛就具有了上面所提到的那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就能够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是自己觉悟的。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现,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地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地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他宗教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
  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的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地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地告诉了我们。
  大智大觉的物件,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上的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小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物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
  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我们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物件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就是自己的本能。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物件(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很冷静地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
  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是对"佛法"这个名词的一个粗浅的介绍。
  大体来说,佛家的思想就是教人以"慈悲为怀"。慈悲是个爱的概念,就如儒家所提倡的"仁"和道家所提倡的"道德"一样。
  慈悲是一种理性的爱,也是一种公正的爱。
  在佛家思想中,有了慈悲心,这个人的修养就自然可以提高,就可以变得宽容。就好比说: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说人心难测,兄弟姐妹之间、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大家相互提防,这真的很累。但是,你要是有了慈悲心,你就可以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别人之前对你的伤害或磕磕碰碰和之前所有复杂的事物也就拨云见日了。
  宽容一点是很好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呢?在佛家思想中就提到:人生本空和相逢是缘的问题。"
  佛说:五百年的修炼才能换得一次回眸一笑。"有了这么深的渊源,又何必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这些是是非非呢?因此,你当以宽容待人,只要对方不是十恶不赦的人,就都会有悔改之心,大家慢慢得就会变得融洽起来。
  这种慈悲也可以让人放开心量,不再狭隘,放弃肮脏的灵魂。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其思想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就是儒佛道等各家融合而成的文化。在之后的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佛教思想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非常朴素、平和,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的思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任何哲学和宗教门派,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它不完全否认任何思想。正是因为它站得足够高,智慧足够大,才明白几乎每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明白为什么此人会有那种思想。佛教思想跟儒家、道家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是智慧的不断升华。
  如果说,儒家思想处在规律的摸索阶段,那么道家思想则基本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规律,讲究顺其自然,而佛教思想则更高一层,讲究随遇而安,我们平常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多少也含有这层思想。而且佛教思想更注重的是人的心态,他要求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保持自己的一颗平常心,对失去与得到的问题也就看得很淡。佛教思想非常明确地指出顿悟这种感受,如果一个人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解释这世界的一切社会现象,而且不会有逻辑冲突的地方,或者说其思想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可以解释任何质疑,这就是掌握了这个世界规律的明显标志。所以很多得道的高僧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实归根到底是一样的。
  佛教思想一眼看透了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有欲望,而这个社会纷杂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同境界的人的境界或层次不一样,从而所追求的欲望也不一样。人要摆脱欲望或者是满足欲望,顺其自然地摆脱,或者是彻底地戒掉不良欲望,于是就有了很多佛教门派的产生。其实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发地满足或者摆脱欲望的,只是因为自己不能理性地看问题,会导致很多痛苦。如果智慧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荣辱不惊,快乐与痛苦都是暂时的。
  当然了,佛教哲学因为走的太高,一般人不可能完全领悟它的真谛,更谈不上时刻用此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佛教思想断章取义使其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也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求上进,甚至一心修炼,想做神仙,要知道那也是一种欲望的,也是佛教思想里所谓的小乘之道,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