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想淡定面對各種“曬”——你需要

想淡定面對各種“曬”——你需要

[导读]:——你知道为什么朋友圈里,一到过节,你就感觉全世界都在旅游吗? ——你知道为什么看到身边的人成功,会比陌生人让你感觉更加不爽吗? 让我给你带来一碗开头很严肃,...
——你知道为什么朋友圈里,一到过节,你就感觉全世界都在旅游吗?

——你知道为什么看到身边的人成功,会比陌生人让你感觉更加不爽吗?

让我给你带来一碗开头很严肃,中间很好笑,结局值得深思的反鸡汤。

它的名字,叫做“幸存者偏见(survivor-ship bias)”。

【提出背景】

Bias这个词,不太好解释中文含义。一定要解释的话,类似于“偏爱”,“倾向”,“偏差”。

它在经济学和统计学中出现的很多,其本身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不是指偏心的意思;但一般来说,它用来描述一种很容易导致误差的倾向。

本文的主题“幸存者偏见”,就是一个有名也很实用的偏见。

它始于一个打飞机的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Abraham Wald)奉命研究如何降低战斗机被击落的概率。

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终于发现,要提高战斗机的安全系数,就要提高机体的装甲(……)。

但是当时的航空技术受限,装甲不能太重,要不然就飞不起来了。所以有限的装甲只能装在刀刃上。

问题是,这个刀刃在哪里呢?机首?机翼?还是机尾?

研究小组观察了大量的出战后返航的飞机,发现弹孔最多的部位集中在机翼,其次是机尾,引擎部位的弹孔最少。

因此军方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装甲应该加在机翼部位,因为显然这里受攻击概率最高。

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关键时刻,就看出科学家的非凡之处了:瓦尔德坚定地指出,最需要加固装甲的是弹孔最少的引擎部位,其次是机尾,机翼反而是最不需要的。

瓦尔德说,飞机在天上飞,各处受到损伤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对吧?但是我们看到的却不是,引擎周围受伤却最少,那这些消失的弹孔去了哪里?在那些未能返航的飞机上。

我们看到返航飞机里引擎被击中的情况最少,是因为一旦引擎被击中,返航的可能性就很低。大量飞机在机翼被打得千疮百孔还能摇摇摆摆的返回基地,这恰恰说明机身是可以经受打击的。

为确认此结论,英国敌后工作人员收集了在德国境内坠毁的联军飞机残骸,果然弹痕主要集中在引擎,其次是机尾发动机的位置。

被击中要害部位的飞机都没有能返航;而我们对返航飞机的弹孔分布情况来下结论,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见”:采样的样本本身有偏差,会对推理的结果产生影响。

类似我们去战时的医院病房,你会看到腿部受创的病人远比胸部中弹的人多。这不是因为胸部不容易中弹,而是胸部中弹了就不容易还能活着留在病房里接受治疗。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换一个观察的样本,去火葬场看尸体的受伤部位,就能看到正好相反的结果……

【经济学和社会学应用】

在经济学里“幸存者偏见”也有大量的体现,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纳,总结出规律——这个规律是只对目前尚存的企业统计的,没有考虑各种失败倒闭的样本。

做大了的企业和企业主被视为传奇,其方法被争相效仿。

而实际上呢?

也许更多采用这个方法,甚至曾经做得更多,走的更远的企业早就关门大吉了,根本不会被公众看到;你看到的是成功的企业提出来的所谓成功的方法,但其实未必是它成功的真实原因。

各种名人成功道路的励志故事,心灵鸡汤流行很广,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有一大类的此文归纳起来是:

某某小人物由于一时心善或是性格好,做出某种善举,无意中帮助了某某大人物,从而一跃翻身,当上CEO,迎娶白富美,从此在人生巅峰上走来走去。

小小一碗鸡汤,告诉你深深的道理。

而现实呢?

其实更多的现实是无数的人由于一时心善或是性格好,做出过无数的善举,但鲜有被人记得。

这里我不是说善举不好,我是坚持好人有好报的。

我只是说这些善举其实没有宣传的那么有用而已。

我看过在地铁里帮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扛箱子上楼梯的好人,

我看过走在前面时会帮你挡着玻璃门的好人,

我看过在寒冬里违反规定,提前五分钟打开超市的大门让路人进来避风的好人……

但我更看到的是他们的平凡,他们的不“成功”。

成功的人大谈他们的性格和心善,这是在用“幸存者偏见”对民众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误导。

所以我更喜欢这个真实的笑话:

一个富翁在说他创业的经历。

——我5岁的时候,用2块钱从我爸那里买来一个苹果,再用4块钱把它卖掉,挣了2元钱。

——哦,这就是你后来成为百万富翁的经验?

——当然不是。第二天,我一个远方叔叔去世了,给了我几百万的遗产。

很多时候真实就是这样,这也是宣传者出于种种目的,所刻意回避的真实。

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也是“幸存者偏见”。我们听到的,是元帅和将军说一定能取胜的豪言壮语;而层层枯骨生前曾有过的悔恨,怯懦,反叛,逃亡,我们不容易听到。

是因为他成功了,成为了我们所言的“幸存者”,所以你才听到他说的话,看到他经历的事情,觉得很有道理;不是因为他说的话和经历的事情和他很有道理,才使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还有更多比他说话更漂亮,经历更丰富,哲理更透彻的人死在了路上,只是你不知道。

这个因果关系我们要想明白。

【更常见的生活里】

我觉得“幸存者偏见”其实比目前人们重视的程度还要重要得多。

换句话说,它本身也在被“幸存者偏见”制约着。

我认为,广义的“幸存者偏见”其实已经突破了某一个行业,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请看,其实包括本文初的两个问题在内,一大类问题都可以用它解释: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里,感觉一到了过节,全世界都在旅游?——当然,本来过节了旅游的人就会增加;但另一个原因是,在外旅游的人会更喜欢发朋友圈,而宅在家里自己看书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人不太发或者发的很少;更有甚者,仍有相当一部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目前还不知道微信是何物。

为什么外国人似乎看起来都很有钱?——可能因为没钱的外国人很少能出国,来到你的面前晃悠。

为什么有的大神算命真的很准?——可能因为他算的不准的时候你不会特别在意,你强化和放大的是他算的准的那个瞬间。

为什么感觉飞机总是在发生空难?——可能因为正常运行的飞机很少会被报道,你看到的都是空难事故。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一直都在外面玩耍?——可能因为不出来玩耍,在家用功看书的孩子你看不见。

为什么看到身边的人成功会比看到陌生人成功让我感觉更不爽?——可能因为不在你生活圈里的人你本来就看不到,他们不是你生命和生活中的“幸存者”,他们的成功与你无关,自然引不起你的嫉妒,也不会让你烦恼。

一句话,你观察的样本,你以为是公平的,其实是有偏差的。

当然,现实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上面给出的只是一类可能的重要原因。


现在,你能淡定的面对各种社交圈里的“晒”和“秀”了吧?

要看到一个更加客观的世界和其运作方式,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取样的方法,要关注更加广阔,更加现实的周围世界,而不是受各种方式过滤后的各种“幸存者偏见”影响,做出片面、狭隘的判断。

所以我们同意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说法。毕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得多了,取样就自然会更加客观,做出判断和决定时也会更加客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