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幾個題目你想想清楚沒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不能“祝快乐”?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祝快乐”?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夏天到来疾病多,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兰草进行沐浴,这样可以将疾病和瘟疫驱走。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吃吃五黄,需要吃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如蛋黄、黄酒,也可以是黄瓜。意思是指这个季节青黄不接,吃黄色的食物就可以接上了;二拴就是要拴葫芦、扫把、五毒图,代表着福、禄,生命延续安康,可以将坏的东西扫除,五毒图则可以以毒攻毒;三采就是采艾蒿,也是为了驱除霉运、不好的东西。民间还有戴五彩绳的说法,老人将五个颜色的绳子拴在孩子手腕脚脖上,第一场雨出现彩虹,把五彩绳扔进流水中,寓意驱走疾病。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
这比中元节要瘆人多了。至今中国某些地方依然还是比较忌讳说“端午节快乐”这句话。虽然放三天假的确挺快乐的……
理论来讲,端午节是少数民族节日,又是怎么成为全国大节的?
无论是屈原、伍子胥还是吴娥,这三者都是战国至汉朝时期的吴越地区人物,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历史的角度来讲,那时候未出现民族大融合,汉人就是汉人,吴越可以算是少数民族。
为啥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会流行起来,到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粽子品种和节日习俗,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节日呢?
逗逼一点的解释:粽子太特么好吃了啊!无法拒绝!
正经一点的解释: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他认为端午节的前身其实是由对五行崇拜,从而演化出来祭龙习俗。龙这个形象是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各地祭龙这件事统一不起来啊,在历史长河中,这种祭祀依托到屈原、伍子胥等一些故事形象上,逐渐融合在了一起。
我还是比较相信是因为粽子太好吃了……
有些羞涩说不出,但是端午节还是避孕贞操节?
是的,你没有看错!避孕贞操节!
宋代《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记载:汉武帝时,以端午日取蜥蜴置之于器,饲以丹砂,至明年端午捣之。以涂宫人臂,有所犯则消没,不而则如赤痣,故得守宫之名。
您现在要接触的正是我国先人们的重要的一项黑科技:守宫砂。
一只喂了七斤朱砂还没死的壁虎,等到第二年捣烂了涂在胳膊上,就能看出这个女生是不是处女。此种黑科技简直是中华民间科学的代表神作。为什么说还可以避孕呢?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守宫涂脐,妇人无子”。拿这玩意涂在肚子上,比什么麝香堕胎好用多了,真乃后宫不传秘技……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端午节慢慢也有女儿节的意味。到了清代,变成了一个回娘家的节日,而到了现在,许多地方也流传着回去看老丈人的风俗……
竟然屈原不姓屈?
屈原其实姓芈(发mi音),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本来姓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称号,可后来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之后,氏的作用就出来了。
粽子咸甜之争?不过是冰山一小角而已咯!
每到了这个节日,全国都要进行一次仪式性的南北大战,即传说中的咸甜粽子党之争。放腊肉,齁死了!什么?蘸糖吃你不嫌恶心吗!除了咸甜之争,还有肉粽和白粽之争,以及有点像月饼节的豆沙粽子,牛肉粽子,板栗粽子,蛋黄粽子,莲蓉粽子,蜜枣粽子,甚至是韭菜粽子的多方混战。喂喂喂,说好的喂鱼呢,你们考虑过鱼的口感吗?真正的粽子应该是蚯蚓味的……
然而甜咸并没有什么用,以下的重口味粽子才是真真亮瞎眼,看上的自己抱走吧~糖果粽;劲爽泡椒肉粽;网格粽;小笼包粽;粽子配炼奶(上图从左至右)小编也是叹服广大中国人民的智能了~你吃过哪种重口味粽子呢,淫家可是都还没尝过呢?
粽子不是是给鱼吃的吗?为什么要裹上粽子叶,系上绳子?
这是困扰童年的我最大的一个迷思。屈原投河之后,广大人民群众不忍心,怕水中的鱼类吃了屈老前辈的遗体,然后就扔下饭团鸡蛋什么的喂饱鱼虾蟹鳖,让它们不会去伤害屈老前辈。于是就产生了粽子这个副产品。且不说鱼虾蟹鳖爱不爱吃饭团鸡蛋,也不论古人这个思维和脑洞是不是有些奇怪。一个问题:饭团为啥不直接扔啊,为啥要裹上粽子叶啊?裹上粽子叶还不要紧,一定要用绳子扎得紧紧的,就怕散了,你确定鱼儿真的能吃到吗?更过分的是南朝《续齐谐记》中这么写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河,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用竹筒装米投河,就算是怪吃了都会扎出满嘴的血吧?
端午节的终极意义在哪里?
不需要像春节中秋一样赶回家团圆,不需要像五一国庆那么出门挤人流,端午节放假的终极意义在哪里?这三天假到底应该做什么?具体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无所事事的话岂不是放个周末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跟我说说,你是怎么看待端午节的?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夏天到来疾病多,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兰草进行沐浴,这样可以将疾病和瘟疫驱走。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吃吃五黄,需要吃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如蛋黄、黄酒,也可以是黄瓜。意思是指这个季节青黄不接,吃黄色的食物就可以接上了;二拴就是要拴葫芦、扫把、五毒图,代表着福、禄,生命延续安康,可以将坏的东西扫除,五毒图则可以以毒攻毒;三采就是采艾蒿,也是为了驱除霉运、不好的东西。民间还有戴五彩绳的说法,老人将五个颜色的绳子拴在孩子手腕脚脖上,第一场雨出现彩虹,把五彩绳扔进流水中,寓意驱走疾病。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
这比中元节要瘆人多了。至今中国某些地方依然还是比较忌讳说“端午节快乐”这句话。虽然放三天假的确挺快乐的……
理论来讲,端午节是少数民族节日,又是怎么成为全国大节的?
无论是屈原、伍子胥还是吴娥,这三者都是战国至汉朝时期的吴越地区人物,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历史的角度来讲,那时候未出现民族大融合,汉人就是汉人,吴越可以算是少数民族。
为啥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会流行起来,到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粽子品种和节日习俗,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节日呢?
逗逼一点的解释:粽子太特么好吃了啊!无法拒绝!
正经一点的解释: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他认为端午节的前身其实是由对五行崇拜,从而演化出来祭龙习俗。龙这个形象是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各地祭龙这件事统一不起来啊,在历史长河中,这种祭祀依托到屈原、伍子胥等一些故事形象上,逐渐融合在了一起。
我还是比较相信是因为粽子太好吃了……
有些羞涩说不出,但是端午节还是避孕贞操节?
是的,你没有看错!避孕贞操节!
宋代《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记载:汉武帝时,以端午日取蜥蜴置之于器,饲以丹砂,至明年端午捣之。以涂宫人臂,有所犯则消没,不而则如赤痣,故得守宫之名。
您现在要接触的正是我国先人们的重要的一项黑科技:守宫砂。
一只喂了七斤朱砂还没死的壁虎,等到第二年捣烂了涂在胳膊上,就能看出这个女生是不是处女。此种黑科技简直是中华民间科学的代表神作。为什么说还可以避孕呢?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守宫涂脐,妇人无子”。拿这玩意涂在肚子上,比什么麝香堕胎好用多了,真乃后宫不传秘技……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端午节慢慢也有女儿节的意味。到了清代,变成了一个回娘家的节日,而到了现在,许多地方也流传着回去看老丈人的风俗……
竟然屈原不姓屈?
屈原其实姓芈(发mi音),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本来姓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称号,可后来一些大的分支也成了姓之后,氏的作用就出来了。
粽子咸甜之争?不过是冰山一小角而已咯!
每到了这个节日,全国都要进行一次仪式性的南北大战,即传说中的咸甜粽子党之争。放腊肉,齁死了!什么?蘸糖吃你不嫌恶心吗!除了咸甜之争,还有肉粽和白粽之争,以及有点像月饼节的豆沙粽子,牛肉粽子,板栗粽子,蛋黄粽子,莲蓉粽子,蜜枣粽子,甚至是韭菜粽子的多方混战。喂喂喂,说好的喂鱼呢,你们考虑过鱼的口感吗?真正的粽子应该是蚯蚓味的……
然而甜咸并没有什么用,以下的重口味粽子才是真真亮瞎眼,看上的自己抱走吧~糖果粽;劲爽泡椒肉粽;网格粽;小笼包粽;粽子配炼奶(上图从左至右)小编也是叹服广大中国人民的智能了~你吃过哪种重口味粽子呢,淫家可是都还没尝过呢?
粽子不是是给鱼吃的吗?为什么要裹上粽子叶,系上绳子?
这是困扰童年的我最大的一个迷思。屈原投河之后,广大人民群众不忍心,怕水中的鱼类吃了屈老前辈的遗体,然后就扔下饭团鸡蛋什么的喂饱鱼虾蟹鳖,让它们不会去伤害屈老前辈。于是就产生了粽子这个副产品。且不说鱼虾蟹鳖爱不爱吃饭团鸡蛋,也不论古人这个思维和脑洞是不是有些奇怪。一个问题:饭团为啥不直接扔啊,为啥要裹上粽子叶啊?裹上粽子叶还不要紧,一定要用绳子扎得紧紧的,就怕散了,你确定鱼儿真的能吃到吗?更过分的是南朝《续齐谐记》中这么写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河,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用竹筒装米投河,就算是怪吃了都会扎出满嘴的血吧?
端午节的终极意义在哪里?
不需要像春节中秋一样赶回家团圆,不需要像五一国庆那么出门挤人流,端午节放假的终极意义在哪里?这三天假到底应该做什么?具体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无所事事的话岂不是放个周末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跟我说说,你是怎么看待端午节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