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開始追求免於恐懼的自由
[导读]:大众关注雷洋之死不仅是出于正义和良知,也是出于对公权力的恐惧和愤怒!?? 29岁的雷洋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在出门接机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抓嫖致死,成为一个星期来中...
大众关注雷洋之死不仅是出于正义和良知,也是出于对公权力的恐惧和愤怒!??
29岁的雷洋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在出门接机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抓嫖致死,成为一个星期来中国社会谈论的焦点,多日以来有关部门一直成为朋友圈的刷屏内容。除了少数人仍热衷于谈论雷洋到底有没有piao chang这个下三路问题之外,中国社会的主流舆论终于回到了正常的大脑上!不论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大传媒机构,不论是法学泰斗、著名律师、网上自媒体,人们都在追问:雷洋怎么死的?当地警方是怎么执法的?人们都在强调:当事警方已是嫌疑人,无权以任何形式单方发布信息!?
程序正义高于实质正义的理念,规则重于道德的理念,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悄悄在国人心中落地,生根。?
这次舆论走在正常的常识与基调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功不可没:?
首先,是雷洋妻子的理性堪称伟大。她在第一时间明确表示:不考虑雷洋是否piao chang,只在意执法是否有问题。正式委托律师后,她还通过律师转达了她的态度:雷妻此前说不在意丈夫是否piao chang,并非认为丈夫真有piao chang事实,而是指明此案关注重点不容掩盖,著重追究雷洋死因。?
雷洋妻子深明大道、深明大义之凛然之姿,皎然出尘于各种只会讨论下三路的“妇人之见”。我认为,它对舆论对准靶心、聚焦重点、防止注意力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她也是风暴中心的当事人。不要以为普通人不能改变历史,只要坚守理性,普通人也能改变风向,甚至改变历史。?
在此,我要对雷洋妻子这个普通的女性,致以深深的敬意。?
第二个关键节点,是校友声援。这在当代中国舆论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网络上甚至有人喊出了“全世界校友们,联合起来”的心声。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出身”相同,阶层、地位、财富、国界、地域不同的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共同的恐惧、共同的责任,需要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共同凝聚起别样的力量。?
2016年5月11日,已处社会中坚阶层的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部分校友发出第一份声明:“雷洋的死绝非意外,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悲剧。我们呼吁最高权力机关展开对雷洋死因的独立、公正调查,我们要求严惩肇事凶手、彻底整顿约束公安纪律,我们要得到最基本可靠的人身安全、公民权利和城市秩序。舍此,在我们未老的未来,我们不会无所谓的。对恶,我们不会忍太久。”?
随后,人大各级校友陆续发声,尤其,正处社会领导阶层的77级/78级校友更是以实名联署的方式就雷洋事件提出了明确诉求。?
1992级部分校友的声明,则道出了雷洋事件持续热度不减的原因:?
“我们不希望这一事件成为某些人茶馀酒后无聊的谈资,不希望这一事件被媒体过度消费,不希望给死者家属带来舆论的二次伤害。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昌平警方发布的两次声明及相关警员接受媒体采访的陈述中,没有看到对生命的尊重,没有看到对执法程序的反思,更没有看到面对死者的哪怕一丝内疚。两份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的声明透露了对生命的忽视,视个人尊严如草芥,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我们今天的呼吁不仅是为了逝者雷洋,为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也是为了执法者本身和各级公务人员,今天光环加身,明天会不会沦为阶下囚?在生命的天平上,未经正当程序,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不容强权践踏。如果我们的执法机关不能尊重生命,不能程序正义,谁能保证下一个不轮到自己。如果公权力存在滥用现象而得不到制止,当程序正义被漠视甚至践踏而得不到纠正,每一位公民的权利都将无法保证,人人生活在恐惧之中,人人成为受害者。不谈及社会身份,回归本身,我们都是普通公民,每一条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得到保护。”?
蔡慎坤的《雷洋之死真相早已大白于天下》为这份声明添了一把火:?
“雷洋之死,带给我们的恐惧和愤怒是前所未有的,谁也不知道谁是下一个雷洋,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雷洋!这就是我们恐惧和愤怒的原因。如果说我们关注雷洋之死是出于正义和良知,倒不如说是出于恐惧和愤怒!对公权力的恐惧和愤怒!在一个没有尊严、没有人权生命如同草芥的社会,谁也无法预知自己在piao chang或没有piao chang的情况下,会不会被警察塞进通往死亡的面包车。?
“这些年,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底层平民,在恐惧和愤怒之中,纷纷选择逃离这块土地,并非人们不热爱这个国家不眷恋这块土地,而是在恐惧和愤怒之际的无奈之举!当今中国,已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界强国,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公民享有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权利?为什么不能凝聚人心彰显公义?为什么拦不住国人逃离远走异国他乡的脚步?”?
第三个关键节点,是互联网改变了传播。虽然网络上各种删帖依旧,但是你想发出的声音总能发出,此起彼伏,生生不息。在此过程中,大浪淘沙,民智在生长,权利和自由也在生长。?
雷洋事件,可以视为中国人群体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开端。温饱之后的中国人,终于开始警觉,开始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了!没有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世间一切财富地位,荣华富贵,都是浮云,都是浮云!雷洋用生命的代价去唤醒,太昂贵,更要珍惜,永不放弃。?
有人问我:雷洋事件发生,你还对中国有信心吗??
我说:中国的警察从来就是这样的啊,从来没有太好到哪里去过。大量事件被淹没了,或者因严重程度不如雷洋之死,或者因没有像雷洋这样清醒理智的妻子,或者因没有雷洋这样的名校出身背景,大量的恶性侵权事件,被淹没在冰山之下。这个事件,应该是好转的契机而不是相反啊!当然,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好转的契机,还没有成为转折点。?
是否成为转折点,要看我们接下来是不是大幅度约束警察权,是不是重新审视和更正确对待卖淫piao chang行为,是不是全社会重视讲规则远甚于重视讲道德。我们不妨听听胡适先生在几十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乾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苏小和先生说:“我们正在努力开启现代化的大门,而如果不改变这种‘道德先行’的观念,现代化,永远是遥不可及的一场春梦!”“上帝都会宽恕妓女。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攻击一名妓女,同理,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攻击一名嫖客。因为制度之恶远超这些私德之丑。当一个社会动用公共资源攻击妓女或者嫖客,证明这个社会不仅烂透了,而且已经失去基本的反思能力和纠错能力,不得不借助私德之丑遮蔽制度之恶。”“卖淫piao chang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原罪之一,这是一个道德的命题,轮不到法律和公权力在这个领域口诛笔伐。这是一个应该提倡合法化、管理规范化的领域,如果某些人一定要借用法律的名义,那只能说明,第一,这个制度伪善,第二,有人在寻租,第三,还有比卖淫piao chang更大的恶隐藏在后面,他们无脸见人,只能撒谎,只能寻找一块遮羞布。”?
我也一直想对那些辛苦冲在一线的执法者说:如果你改变不了法律,请一定,把你的枪口抬高一寸!假如您是警察,您不可能全家老小都是警察;您是管辖一方的警察,但不可能走到哪里都是管到哪里的警察。换句话说,脱下警服,您也是被执法对象;离开您管辖的区域,您也可能成为像雷洋一样的警方眼里的嫌疑人!我们都在同样的空气中生活,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29岁的雷洋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在出门接机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抓嫖致死,成为一个星期来中国社会谈论的焦点,多日以来有关部门一直成为朋友圈的刷屏内容。除了少数人仍热衷于谈论雷洋到底有没有piao chang这个下三路问题之外,中国社会的主流舆论终于回到了正常的大脑上!不论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大传媒机构,不论是法学泰斗、著名律师、网上自媒体,人们都在追问:雷洋怎么死的?当地警方是怎么执法的?人们都在强调:当事警方已是嫌疑人,无权以任何形式单方发布信息!?
程序正义高于实质正义的理念,规则重于道德的理念,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悄悄在国人心中落地,生根。?
这次舆论走在正常的常识与基调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功不可没:?
首先,是雷洋妻子的理性堪称伟大。她在第一时间明确表示:不考虑雷洋是否piao chang,只在意执法是否有问题。正式委托律师后,她还通过律师转达了她的态度:雷妻此前说不在意丈夫是否piao chang,并非认为丈夫真有piao chang事实,而是指明此案关注重点不容掩盖,著重追究雷洋死因。?
雷洋妻子深明大道、深明大义之凛然之姿,皎然出尘于各种只会讨论下三路的“妇人之见”。我认为,它对舆论对准靶心、聚焦重点、防止注意力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她也是风暴中心的当事人。不要以为普通人不能改变历史,只要坚守理性,普通人也能改变风向,甚至改变历史。?
在此,我要对雷洋妻子这个普通的女性,致以深深的敬意。?
第二个关键节点,是校友声援。这在当代中国舆论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网络上甚至有人喊出了“全世界校友们,联合起来”的心声。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出身”相同,阶层、地位、财富、国界、地域不同的人们,开始感受到了共同的恐惧、共同的责任,需要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共同凝聚起别样的力量。?
2016年5月11日,已处社会中坚阶层的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部分校友发出第一份声明:“雷洋的死绝非意外,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悲剧。我们呼吁最高权力机关展开对雷洋死因的独立、公正调查,我们要求严惩肇事凶手、彻底整顿约束公安纪律,我们要得到最基本可靠的人身安全、公民权利和城市秩序。舍此,在我们未老的未来,我们不会无所谓的。对恶,我们不会忍太久。”?
随后,人大各级校友陆续发声,尤其,正处社会领导阶层的77级/78级校友更是以实名联署的方式就雷洋事件提出了明确诉求。?
1992级部分校友的声明,则道出了雷洋事件持续热度不减的原因:?
“我们不希望这一事件成为某些人茶馀酒后无聊的谈资,不希望这一事件被媒体过度消费,不希望给死者家属带来舆论的二次伤害。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昌平警方发布的两次声明及相关警员接受媒体采访的陈述中,没有看到对生命的尊重,没有看到对执法程序的反思,更没有看到面对死者的哪怕一丝内疚。两份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的声明透露了对生命的忽视,视个人尊严如草芥,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我们今天的呼吁不仅是为了逝者雷洋,为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也是为了执法者本身和各级公务人员,今天光环加身,明天会不会沦为阶下囚?在生命的天平上,未经正当程序,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不容强权践踏。如果我们的执法机关不能尊重生命,不能程序正义,谁能保证下一个不轮到自己。如果公权力存在滥用现象而得不到制止,当程序正义被漠视甚至践踏而得不到纠正,每一位公民的权利都将无法保证,人人生活在恐惧之中,人人成为受害者。不谈及社会身份,回归本身,我们都是普通公民,每一条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得到保护。”?
蔡慎坤的《雷洋之死真相早已大白于天下》为这份声明添了一把火:?
“雷洋之死,带给我们的恐惧和愤怒是前所未有的,谁也不知道谁是下一个雷洋,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雷洋!这就是我们恐惧和愤怒的原因。如果说我们关注雷洋之死是出于正义和良知,倒不如说是出于恐惧和愤怒!对公权力的恐惧和愤怒!在一个没有尊严、没有人权生命如同草芥的社会,谁也无法预知自己在piao chang或没有piao chang的情况下,会不会被警察塞进通往死亡的面包车。?
“这些年,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底层平民,在恐惧和愤怒之中,纷纷选择逃离这块土地,并非人们不热爱这个国家不眷恋这块土地,而是在恐惧和愤怒之际的无奈之举!当今中国,已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界强国,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公民享有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权利?为什么不能凝聚人心彰显公义?为什么拦不住国人逃离远走异国他乡的脚步?”?
第三个关键节点,是互联网改变了传播。虽然网络上各种删帖依旧,但是你想发出的声音总能发出,此起彼伏,生生不息。在此过程中,大浪淘沙,民智在生长,权利和自由也在生长。?
雷洋事件,可以视为中国人群体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开端。温饱之后的中国人,终于开始警觉,开始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了!没有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世间一切财富地位,荣华富贵,都是浮云,都是浮云!雷洋用生命的代价去唤醒,太昂贵,更要珍惜,永不放弃。?
有人问我:雷洋事件发生,你还对中国有信心吗??
我说:中国的警察从来就是这样的啊,从来没有太好到哪里去过。大量事件被淹没了,或者因严重程度不如雷洋之死,或者因没有像雷洋这样清醒理智的妻子,或者因没有雷洋这样的名校出身背景,大量的恶性侵权事件,被淹没在冰山之下。这个事件,应该是好转的契机而不是相反啊!当然,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好转的契机,还没有成为转折点。?
是否成为转折点,要看我们接下来是不是大幅度约束警察权,是不是重新审视和更正确对待卖淫piao chang行为,是不是全社会重视讲规则远甚于重视讲道德。我们不妨听听胡适先生在几十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乾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苏小和先生说:“我们正在努力开启现代化的大门,而如果不改变这种‘道德先行’的观念,现代化,永远是遥不可及的一场春梦!”“上帝都会宽恕妓女。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攻击一名妓女,同理,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攻击一名嫖客。因为制度之恶远超这些私德之丑。当一个社会动用公共资源攻击妓女或者嫖客,证明这个社会不仅烂透了,而且已经失去基本的反思能力和纠错能力,不得不借助私德之丑遮蔽制度之恶。”“卖淫piao chang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原罪之一,这是一个道德的命题,轮不到法律和公权力在这个领域口诛笔伐。这是一个应该提倡合法化、管理规范化的领域,如果某些人一定要借用法律的名义,那只能说明,第一,这个制度伪善,第二,有人在寻租,第三,还有比卖淫piao chang更大的恶隐藏在后面,他们无脸见人,只能撒谎,只能寻找一块遮羞布。”?
我也一直想对那些辛苦冲在一线的执法者说:如果你改变不了法律,请一定,把你的枪口抬高一寸!假如您是警察,您不可能全家老小都是警察;您是管辖一方的警察,但不可能走到哪里都是管到哪里的警察。换句话说,脱下警服,您也是被执法对象;离开您管辖的区域,您也可能成为像雷洋一样的警方眼里的嫌疑人!我们都在同样的空气中生活,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