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方的鬼節問候——萬聖節
[导读]: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十月,镂空南瓜、跳舞骷髅、笑面鬼和骑扫帚的女巫都会铺天盖地而来。与一年中西方人所庆祝的其他节日相比,万圣节的确是最特别的:它充满了恐怖的...
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十月,镂空南瓜、跳舞骷髅、笑面鬼和骑扫帚的女巫都会铺天盖地而来。与一年中西方人所庆祝的其他节日相比,万圣节的确是最特别的:它充满了恐怖的鬼故事、恶作剧、精心制作的服饰和稀奇古怪的游戏。每逢万圣节,人们都将在恐怖的气氛中狂欢。
每年的11月1日是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最具传统的节日之一。而今天是“Halloween”——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翻译为:“万圣节之夜”。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万圣节,由何而来?
对于西方人而言万圣节在他们所经历的每个十月都是见怪不怪的,只有兴奋与期待,而对于就像我们自己也很正常地来过我们的节日一样。因此,对于只知道万圣节而不明白其来由的我们来讲,首先很关心的就是:万圣节(Halloween)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什么?
它其实是“All Hallows' Even”的缩写,意思是“天下圣徒之日的前夜”。“Hallow”一词为古英语,意思是“圣人”。因此万圣节的另一个名字就是All Saints' Day(天下圣徒之日),它是天主教纪念所有圣人的节日。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将“All Hallows' Even”叫做“Hallowe'en”,后来又简称为“Halloween”。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基督徒在庆祝很多神圣的日子时,都是从前一天日落时开始到第二天日落时结束。这就是很多西方节日像“Christmas Eve” (平安夜)的由来(有意思的是,这个和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有点相似,春节也是有一个除夕夜哦,不就是新年前夜么)。现代万圣节的前身是“天下圣徒之日”,而“天下圣徒之日”的庆祝活动就是从10月31日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尽管得名于天下圣徒之日,但其实现代万圣节综合了几种不同的传统风俗。事实上,万圣节的很多风俗都要早于基督教。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
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万圣节与萨温节
其实,万圣节的很多传统都源于“萨温节”。要了解和认识万圣节,就要首先把萨温节的一些知识先来熟悉一下。
萨温节是古凯尔特人的新年。萨温节的意思是“夏天的结束”,一般是在十月底天气转冷的时候。就其本质而言,萨温节就是在这一季节更替时庆祝所有重要事情的日子。
在公元前800年,凯尔特人聚集到一起建立了他们的社会,饲养羊和牛。每年天气转冷时,牧羊人就将他们的牲畜从山上转移到更近的牧场。这种转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冬天,每个人都待在家里或离家很近的地方做些手工艺品,大家在一起打发时间。萨温节还标志着一年中最后的丰收,这在很多文化中都要以节日的形式来庆祝。
按照凯尔特人的传统,人们认为转折点(即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萨温节标志着他们一年中最大的转折点——天气的变化,同时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变化。凯尔特人相信这个神秘时刻打开了生者与亡灵的某种联系。那些灵魂已经跨越最终的转折点,那是生与死的转变。他们认为在萨温节那一天是生死两个世界距离最近的时刻,故人的灵魂会重游人间。萨温节的很多活动都和这种信仰有关,其中许多活动都已演变成了今天万圣节的风俗。
万圣节与万灵节
万灵节是11月2日,这一天人们通过弥撒和庆祝活动来纪念已故之人。活着的人代表身处炼狱的基督徒进行祈祷,那里是人死后的灵魂在升入天堂之前得以净化的地方。在炼狱中的灵魂,他们和活着的基督徒一样是教会成员,必须要承受苦难才能洗清他们的罪孽。活着的教会信徒可以通过祈祷和积德行善帮助他们已故的家人和朋友早升天堂。
引入这个节日之后,确实满足了许多天主教徒对死亡和超自然的兴趣。但是,关于游魂的非基督教说法,就如同萨温节的节日气氛一样,仍然存在于一些地区。由于无法彻底消除庆祝活动中的超自然因素,天主教就将幽灵描述为与魔鬼有关的邪恶势力。因此我们的万圣节就有了那么多骇人的形象,例如邪恶的女巫和魔鬼。
万圣节、万灵节、萨温节,看来是这三种节日中某些元素的交集,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万圣节。不过,总的看来,西方的万圣节其实和我们中国人的中元节一样,充满了对于鬼魂的敬畏和好奇。
但和中元节较为不同的是,万圣节更多了一份孩童的俏皮。美国和加拿大的孩子们在这天穿戴上古怪的服饰去按邻居家的门铃,进行“不给糖果就捣蛋”的传统索要糖果的游戏。
而我们的中元节,则是更为严肃和忧郁,焚香烧纸来祭奠家中故人为其平安;民间多地习俗也是不串门;这和西边的万圣节恰好来了个大调转!
原因何在,追本溯源,文化不同。
“灵魂之饼”、“Jack灯” 还有 “不给糖果就捣蛋”!
中世纪时期,万圣节有一个流行的活动——制作“灵魂之饼”。“灵魂之饼”实际上就是一种上面覆有葡萄干的面点。按照所谓的“慰灵”风俗,孩子们要挨家挨户讨要这种饼,这与现代的“不给糖果就捣蛋”活动非常相似。孩子们每得到一块这种饼,就要为送饼人的已故亲友祈祷一次。这些祈祷会帮助他们的亲友找到从炼狱通往天堂的道路。孩子们还会唱一首灵魂之饼的歌,类似于现代的“不给糖果就捣蛋,不给糖果就捣蛋,快拿好吃的招待我”。这首歌
有证据表明,在原始的凯尔特传统中,的确存在类似“不给糖果就捣蛋”的活动。历史学家称,凯尔特人会打扮成鬼魂的样子在小镇外面游行,把孤魂野鬼引走。此外,凯尔特人的小孩们会为大型的公共篝火挨家挨户地收集柴火。一旦篝火点燃,狂欢的人们就会熄灭村庄里其他所有的火。然后再用萨温节大篝火的火焰再次点燃它们,以此象征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许多萨温节庆典都和崇拜凯尔特诸神相关,有证据表明,凯尔特人会在节日欢庆过程中装扮成神的样子。他们会挨家挨户收集食物,供奉神灵。可以确定的是,在萨温节人们要把食物供奉给神灵。他们曾用动物献祭。凯尔特人相信存在精灵和其他淘气的生灵,万圣节恶作剧的概念可能就源于传闻中他们在萨温节上的活动。有理由推断,凯尔特人的新年前夜类似于现在西方人的新年前夜——那是人们解除束缚、酩酊大醉、惹是生非的时候。恶作剧的传统可能就是源于这种狂欢的精神。
“jack灯”!
杰克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爱尔兰,古凯尔特人的传统在那里保留下来并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尔兰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名叫吝啬鬼杰克,他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吝啬鬼,曾几次通过捉弄恶魔而躲过了诅咒。有这样一个故事,吝啬鬼杰克说服撒旦爬到树上摘苹果,然后他在树干上刻满了十字,撒旦就下不来了。恶魔撒旦保证只要杰克让它下来,它就再也不找杰克的麻烦了。
后来杰克死了,他因为活着的时候犯有罪孽而不能进入天堂。而恶魔也信守与他之间的协定,不带走他的灵魂。于是,杰克就因诅咒而成为一个永远在地狱边缘游荡的幽灵。当杰克离开地狱之门时,恶魔扔给他一块燃烧着的余烬,用来照亮黑暗的道路。杰克把燃烧着的余烬放在一个挖空的芜菁中,然后就这样在人间游荡。根据爱尔兰的传说,在万圣节前夜可能会看到杰克的幽灵,他仍旧提着那盏芜菁灯在黑暗中游荡。
传统的杰克灯是在挖空的芜菁里放入小块燃烧物或蜡烛。早在几百年前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它就已经成为万圣节上非常流行的装饰物了。民间传统认为这些灯能在万圣节挡住吝啬鬼杰克和别的幽灵,同时也象征着故人的亡魂。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把这个传统带了过去,但是他们用当地更常见的南瓜代替了芜菁。结果他们发现南瓜比芜菁更容易雕刻,于是人们开始将吓人的面孔和其他精美的图案刻在杰克灯上。
Ps:南瓜本是水果,不是蔬菜,各种南瓜之间大小差异很大。有的品种不足半公斤重,而巨型南瓜则可以长到超过450公斤!南瓜属于葫芦科,西瓜和夏南瓜也属于该科。南瓜中90%都是水份,而且富含钾元素和维生素A。南瓜这种蔓生植物,源产于中美洲,是深受美洲土著人喜爱的一种农作物。有的部落把南瓜籽当作食物或者入药,用晒干的南瓜条做睡垫。美洲殖民者发明了南瓜饼,但是最初南瓜是用来做饼皮,而不是作为主要原料。他们切下南瓜的顶部,将其制成便于食用的碗状,里面装上牛奶、蜂蜜和调料,然后放在火上或者热灰上烤熟。
咬苹果!
咬苹果是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流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情况下用嘴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万圣节前夜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展望未来的节日,传统的庆祝活动包括几种占卜仪式。这些活动大多源于不列颠群岛上的民间风俗,很多都要追溯到古代萨温节的庆祝活动。
很多关于婚姻的占卜都和苹果有关。在凯尔特人的传统中,人们认为苹果和掌管爱情的女神有着某种联系。这可能和苹果的内部结构有关系。如果你把苹果切成两半,你会看到每一半的果核周围都有一个五角星(有五个角的星形图案)。对于古代凯尔特人和其他很多文化来说,五角星是一种很重要的形状。除其他含义外,它还是女神的象征。
最流行的一种占卜是让未婚的年轻人去咬住漂在水上或挂在绳子上的苹果。这有些类似于婚宴上仍然盛行的抛花束传统——第一个咬住苹果的人将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直到现在,苹果还是万圣节上的一个保留曲目。只不过,更多的是存在于孩子当中的游戏。
“不给吃,就捣蛋”万圣节演变成了孩子们挨家讨糖吃的游戏。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Trick or Treat!”“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常见的“鬼怪”!
吸血鬼:
吸血鬼造型是帅哥美女们的不二之选,一副有色美瞳、一副尖利獠牙足矣,简约即时尚,天生好皮囊无需多折腾,现代吸血鬼装扮已足够狂拽酷炫吊炸天。
女巫:
女巫造型百变,风格多样,可以是一头白发、衣衫褴褛的狰狞恐怖,也可以是唇红齿白、仙气飘飘的清新空灵。
恶灵:
最阴森戾气的造型之一,包你摇身一变超有鬼王派头。身材强壮者适合COS惨遭屠杀后暴戾回归的强悍亡灵,高瘦个不妨选择黑色斗篷、骷髅面具的死神造型。
猎人:
猎人们的造型其实很低调,有时穿着全黑西装像个老板,有时邋里邋遢像个海盗,有时制服上阵闪瞎你的双眼,但他们的最大亮点只有一个:酷到爆的神级武器。
欢乐的万圣节!原因何在?
西方人为什么对这个万圣节如此的乐此不疲,从大人,到孩子,从各式妖魔鬼怪般的化装舞会,到不给糖就捣蛋!若说是圣诞节、新年的倒也罢了,这样一个祭奠“亡灵”的节日,却被他们过的如此“欢乐”!
也许人们本来对鬼怪产生了恐惧心理,无非是为了心理安慰
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和死亡相关的节日和化装游行。死亡人类生命中最恐怖的神秘事物之一,虽然都很清楚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也明白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死亡是一种单向循环,死亡之后的未知,造就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又给他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它是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最恐怖的神秘事物之一。要使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这个未知领域,办法就是用一个节日来轻视它。这样做我们便可以把所有恐怖的念头公开表现出来,让我们能更轻松的面对它们,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而不是独自思考死亡的命运。
而现在的万圣节,除去了众多本身固有的宗教色彩,更多的是欢快的节日气氛,是年轻人以及孩子们的最爱。
每年的11月1日是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最具传统的节日之一。而今天是“Halloween”——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翻译为:“万圣节之夜”。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万圣节,由何而来?
对于西方人而言万圣节在他们所经历的每个十月都是见怪不怪的,只有兴奋与期待,而对于就像我们自己也很正常地来过我们的节日一样。因此,对于只知道万圣节而不明白其来由的我们来讲,首先很关心的就是:万圣节(Halloween)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什么?
它其实是“All Hallows' Even”的缩写,意思是“天下圣徒之日的前夜”。“Hallow”一词为古英语,意思是“圣人”。因此万圣节的另一个名字就是All Saints' Day(天下圣徒之日),它是天主教纪念所有圣人的节日。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将“All Hallows' Even”叫做“Hallowe'en”,后来又简称为“Halloween”。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基督徒在庆祝很多神圣的日子时,都是从前一天日落时开始到第二天日落时结束。这就是很多西方节日像“Christmas Eve” (平安夜)的由来(有意思的是,这个和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有点相似,春节也是有一个除夕夜哦,不就是新年前夜么)。现代万圣节的前身是“天下圣徒之日”,而“天下圣徒之日”的庆祝活动就是从10月31日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尽管得名于天下圣徒之日,但其实现代万圣节综合了几种不同的传统风俗。事实上,万圣节的很多风俗都要早于基督教。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
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万圣节与萨温节
其实,万圣节的很多传统都源于“萨温节”。要了解和认识万圣节,就要首先把萨温节的一些知识先来熟悉一下。
萨温节是古凯尔特人的新年。萨温节的意思是“夏天的结束”,一般是在十月底天气转冷的时候。就其本质而言,萨温节就是在这一季节更替时庆祝所有重要事情的日子。
在公元前800年,凯尔特人聚集到一起建立了他们的社会,饲养羊和牛。每年天气转冷时,牧羊人就将他们的牲畜从山上转移到更近的牧场。这种转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冬天,每个人都待在家里或离家很近的地方做些手工艺品,大家在一起打发时间。萨温节还标志着一年中最后的丰收,这在很多文化中都要以节日的形式来庆祝。
按照凯尔特人的传统,人们认为转折点(即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萨温节标志着他们一年中最大的转折点——天气的变化,同时也是每个人生活的变化。凯尔特人相信这个神秘时刻打开了生者与亡灵的某种联系。那些灵魂已经跨越最终的转折点,那是生与死的转变。他们认为在萨温节那一天是生死两个世界距离最近的时刻,故人的灵魂会重游人间。萨温节的很多活动都和这种信仰有关,其中许多活动都已演变成了今天万圣节的风俗。
万圣节与万灵节
万灵节是11月2日,这一天人们通过弥撒和庆祝活动来纪念已故之人。活着的人代表身处炼狱的基督徒进行祈祷,那里是人死后的灵魂在升入天堂之前得以净化的地方。在炼狱中的灵魂,他们和活着的基督徒一样是教会成员,必须要承受苦难才能洗清他们的罪孽。活着的教会信徒可以通过祈祷和积德行善帮助他们已故的家人和朋友早升天堂。
引入这个节日之后,确实满足了许多天主教徒对死亡和超自然的兴趣。但是,关于游魂的非基督教说法,就如同萨温节的节日气氛一样,仍然存在于一些地区。由于无法彻底消除庆祝活动中的超自然因素,天主教就将幽灵描述为与魔鬼有关的邪恶势力。因此我们的万圣节就有了那么多骇人的形象,例如邪恶的女巫和魔鬼。
万圣节、万灵节、萨温节,看来是这三种节日中某些元素的交集,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万圣节。不过,总的看来,西方的万圣节其实和我们中国人的中元节一样,充满了对于鬼魂的敬畏和好奇。
但和中元节较为不同的是,万圣节更多了一份孩童的俏皮。美国和加拿大的孩子们在这天穿戴上古怪的服饰去按邻居家的门铃,进行“不给糖果就捣蛋”的传统索要糖果的游戏。
而我们的中元节,则是更为严肃和忧郁,焚香烧纸来祭奠家中故人为其平安;民间多地习俗也是不串门;这和西边的万圣节恰好来了个大调转!
原因何在,追本溯源,文化不同。
“灵魂之饼”、“Jack灯” 还有 “不给糖果就捣蛋”!
中世纪时期,万圣节有一个流行的活动——制作“灵魂之饼”。“灵魂之饼”实际上就是一种上面覆有葡萄干的面点。按照所谓的“慰灵”风俗,孩子们要挨家挨户讨要这种饼,这与现代的“不给糖果就捣蛋”活动非常相似。孩子们每得到一块这种饼,就要为送饼人的已故亲友祈祷一次。这些祈祷会帮助他们的亲友找到从炼狱通往天堂的道路。孩子们还会唱一首灵魂之饼的歌,类似于现代的“不给糖果就捣蛋,不给糖果就捣蛋,快拿好吃的招待我”。这首歌
有证据表明,在原始的凯尔特传统中,的确存在类似“不给糖果就捣蛋”的活动。历史学家称,凯尔特人会打扮成鬼魂的样子在小镇外面游行,把孤魂野鬼引走。此外,凯尔特人的小孩们会为大型的公共篝火挨家挨户地收集柴火。一旦篝火点燃,狂欢的人们就会熄灭村庄里其他所有的火。然后再用萨温节大篝火的火焰再次点燃它们,以此象征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许多萨温节庆典都和崇拜凯尔特诸神相关,有证据表明,凯尔特人会在节日欢庆过程中装扮成神的样子。他们会挨家挨户收集食物,供奉神灵。可以确定的是,在萨温节人们要把食物供奉给神灵。他们曾用动物献祭。凯尔特人相信存在精灵和其他淘气的生灵,万圣节恶作剧的概念可能就源于传闻中他们在萨温节上的活动。有理由推断,凯尔特人的新年前夜类似于现在西方人的新年前夜——那是人们解除束缚、酩酊大醉、惹是生非的时候。恶作剧的传统可能就是源于这种狂欢的精神。
“jack灯”!
杰克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爱尔兰,古凯尔特人的传统在那里保留下来并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尔兰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名叫吝啬鬼杰克,他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吝啬鬼,曾几次通过捉弄恶魔而躲过了诅咒。有这样一个故事,吝啬鬼杰克说服撒旦爬到树上摘苹果,然后他在树干上刻满了十字,撒旦就下不来了。恶魔撒旦保证只要杰克让它下来,它就再也不找杰克的麻烦了。
后来杰克死了,他因为活着的时候犯有罪孽而不能进入天堂。而恶魔也信守与他之间的协定,不带走他的灵魂。于是,杰克就因诅咒而成为一个永远在地狱边缘游荡的幽灵。当杰克离开地狱之门时,恶魔扔给他一块燃烧着的余烬,用来照亮黑暗的道路。杰克把燃烧着的余烬放在一个挖空的芜菁中,然后就这样在人间游荡。根据爱尔兰的传说,在万圣节前夜可能会看到杰克的幽灵,他仍旧提着那盏芜菁灯在黑暗中游荡。
传统的杰克灯是在挖空的芜菁里放入小块燃烧物或蜡烛。早在几百年前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它就已经成为万圣节上非常流行的装饰物了。民间传统认为这些灯能在万圣节挡住吝啬鬼杰克和别的幽灵,同时也象征着故人的亡魂。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把这个传统带了过去,但是他们用当地更常见的南瓜代替了芜菁。结果他们发现南瓜比芜菁更容易雕刻,于是人们开始将吓人的面孔和其他精美的图案刻在杰克灯上。
Ps:南瓜本是水果,不是蔬菜,各种南瓜之间大小差异很大。有的品种不足半公斤重,而巨型南瓜则可以长到超过450公斤!南瓜属于葫芦科,西瓜和夏南瓜也属于该科。南瓜中90%都是水份,而且富含钾元素和维生素A。南瓜这种蔓生植物,源产于中美洲,是深受美洲土著人喜爱的一种农作物。有的部落把南瓜籽当作食物或者入药,用晒干的南瓜条做睡垫。美洲殖民者发明了南瓜饼,但是最初南瓜是用来做饼皮,而不是作为主要原料。他们切下南瓜的顶部,将其制成便于食用的碗状,里面装上牛奶、蜂蜜和调料,然后放在火上或者热灰上烤熟。
咬苹果!
咬苹果是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流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情况下用嘴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万圣节前夜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展望未来的节日,传统的庆祝活动包括几种占卜仪式。这些活动大多源于不列颠群岛上的民间风俗,很多都要追溯到古代萨温节的庆祝活动。
很多关于婚姻的占卜都和苹果有关。在凯尔特人的传统中,人们认为苹果和掌管爱情的女神有着某种联系。这可能和苹果的内部结构有关系。如果你把苹果切成两半,你会看到每一半的果核周围都有一个五角星(有五个角的星形图案)。对于古代凯尔特人和其他很多文化来说,五角星是一种很重要的形状。除其他含义外,它还是女神的象征。
最流行的一种占卜是让未婚的年轻人去咬住漂在水上或挂在绳子上的苹果。这有些类似于婚宴上仍然盛行的抛花束传统——第一个咬住苹果的人将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直到现在,苹果还是万圣节上的一个保留曲目。只不过,更多的是存在于孩子当中的游戏。
“不给吃,就捣蛋”万圣节演变成了孩子们挨家讨糖吃的游戏。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Trick or Treat!”“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常见的“鬼怪”!
吸血鬼:
吸血鬼造型是帅哥美女们的不二之选,一副有色美瞳、一副尖利獠牙足矣,简约即时尚,天生好皮囊无需多折腾,现代吸血鬼装扮已足够狂拽酷炫吊炸天。
女巫:
女巫造型百变,风格多样,可以是一头白发、衣衫褴褛的狰狞恐怖,也可以是唇红齿白、仙气飘飘的清新空灵。
恶灵:
最阴森戾气的造型之一,包你摇身一变超有鬼王派头。身材强壮者适合COS惨遭屠杀后暴戾回归的强悍亡灵,高瘦个不妨选择黑色斗篷、骷髅面具的死神造型。
猎人:
猎人们的造型其实很低调,有时穿着全黑西装像个老板,有时邋里邋遢像个海盗,有时制服上阵闪瞎你的双眼,但他们的最大亮点只有一个:酷到爆的神级武器。
欢乐的万圣节!原因何在?
西方人为什么对这个万圣节如此的乐此不疲,从大人,到孩子,从各式妖魔鬼怪般的化装舞会,到不给糖就捣蛋!若说是圣诞节、新年的倒也罢了,这样一个祭奠“亡灵”的节日,却被他们过的如此“欢乐”!
也许人们本来对鬼怪产生了恐惧心理,无非是为了心理安慰
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和死亡相关的节日和化装游行。死亡人类生命中最恐怖的神秘事物之一,虽然都很清楚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也明白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死亡是一种单向循环,死亡之后的未知,造就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又给他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它是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最恐怖的神秘事物之一。要使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这个未知领域,办法就是用一个节日来轻视它。这样做我们便可以把所有恐怖的念头公开表现出来,让我们能更轻松的面对它们,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而不是独自思考死亡的命运。
而现在的万圣节,除去了众多本身固有的宗教色彩,更多的是欢快的节日气氛,是年轻人以及孩子们的最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