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明很不安,却假装若无其事。你是不是纠结的“恐惧型”恋人?】 人们在幼年时,在与父母互动中会形成一种情感上、心理上联接的固定模式,而这种模式也会在我们成年...
【明明很不安,却假装若无其事。你是不是纠结的“恐惧型”恋人?】
人们在幼年时,在与父母互动中会形成一种情感上、心理上联接的固定模式,而这种模式也会在我们成年之后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的互动,它被称为“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低焦虑、低回避):既不担心 被抛弃,也乐于亲密,与伴侣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
痴迷型(高焦虑、低回避):总是很担心被抛弃、渴望亲密,十分依赖伴侣。
疏离型(低焦虑、高回避):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对亲密感到不适,追求独立。
恐惧型(高焦虑、高回避):担心被抛弃,但又对亲密感到不适,既想要依赖又希望独立。
后三种被称为“非安全型“。
恐惧型依恋者:想爱又怕受伤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
这类人往往显得很犹豫。他们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十分害怕在关系中受困、受伤。他们总是会预想许多自己被抛弃、被背叛的戏码。有时候这种对 被伤害的恐惧甚至会让他们宁愿长久孤独,也不愿进入一段感情。
他们的犹豫,有时还会表现为对亲密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在等待”对的人“,认为只要等到这样的人,自己就会不害怕被抛弃,也不甘心相互依赖(实际上,即使真的有合适的人出现,他们也照样会害怕,会渴望依赖)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
当伴侣不在身边时,恐惧型依恋者会感到不安,但当伴侣回到自己身边时,又会感到厌烦。他们总是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徘徊,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戏剧化关系之中。
(在亲密关系出现冲突时)
比起直接与伴侣争执,他们更”擅长“被动型攻击,以隐晦、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如出现争执时,他们会疏远对方。
他们也常是”爱的逃兵“,总是想做那个先放手的人。当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反复陷入被抛弃的不安之中时,他们不仅会疏远对方,还可能会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避免陷入对方的操控之中,而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主动分手。
恐惧型依恋者就是这么一群想爱又怕伤害的人,亲密关系让他们感到矛盾。他们既会因为担心失去而想要亲近,又会因为害怕亲密而想要逃避。这种对于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就很容易让他们在一段关系中表现的”若即若离“。
而另外两种”非安全型依恋“,即痴迷型与疏离型在某种程度上都要比恐惧型的人容易”自洽“。痴迷型的人想爱就用力爱,疏离型的人想逃也不犹豫,唯独恐惧型的人既想爱又想逃,因而,他们也会被认为是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的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恐惧型依恋者?
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持续的、及时的、有效的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在成年之后会较少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也不排斥与人保持亲密,即更可能成为”安全型依恋“之人。
若父母没有及时的、有效的回应孩子,在成年之后,孩子就可能成为”非安全型依恋“中的某一类型。
那些始终得不到父母回应,总是被忽略、忽视、冷落的孩子,就会发展出害怕与人亲近、回避亲密的特点。同样是这样,为什么有人是恐惧型,有人是回避型呢?这可能与不同的人对”被忽视的经历“的解读不同,还可能和他们的内在防御机制不同有关。
恐惧型的人会将儿时被忽视的经历,以”羞耻“的感受记忆下来---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所以才会被忽略,成年之后,这样的人同样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人喜欢,认为自己不够好,即使遇到”高富帅“、”白富美“也不敢相遇、恋爱。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恐惧型的人总是害怕被伴侣抛弃、拒绝,总是感到不安,总是敏感多疑的根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ask/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