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开13张罚单背后:运营商“低价中标”何时休?近日,某运营商对13家光通信设备供应商进行处罚,除了罚没部分保证金,扣减下次ODN产品集采评分之外,同时取消已分配但未执行的剩余份额。
该运营商给出的处罚理由是这批企业所提供的ODN器件产品质量不合格。实际上,这些企业均是中标常客,但此次几乎是无一幸免。供应商的“集体沦陷”,背后的原因何在呢?
可能有观点认为,设备商以次充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谋求更多的利润;但熟悉电信业招标的业内人士都清楚,这其实是“无奈之举”,更是设备商与运营商的“双输”结局。
低价中标惹的祸
回到处罚事件本身,产品质量出问题,厂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出现这种状况的本质原因还是低价中标,而助推这种乱象的正是运营商。
在运营商很多招标项目中,价格虽然不是唯一因素,但也是决定性因素,设备厂商要想入围,就必须在商务标上做足文章,低于成本价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ODN这样的产品又不像系统主设备,很难产生维保、扩容收益,几乎不存在“先圈地再收粮”的状况,低价入围之后要想赚钱,就只能是偷工减料。如果运营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较真起来,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这一幕尴尬场景,运营商鼓励低价中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又来处罚投标企业。
作为采购方,运营商应该深知这类设备的市场价格,完全可以设置一个不得低于成本价的规定;在面对这些厂商的报价时,应该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哪些是正常报价,哪些是过低报价。运营商完全可以让那些价格合理,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中标,而不是按照价格进行排序。
低价中标损人不利己
对于这13家厂商而言,出现了这一问题,肯定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产品存在于现网中,也给宽带网络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运营商自己来说,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先,使用这些质量存在瑕疵的产品,虽然可以节约大量的CAPEX(资本性支出),但是一旦这类ODN产品出现问题其维护成本非常高,反而增加了自己的OPEX(运营支出),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同时,劣质产品势必会影响移动的宽带网络质量,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另外,对于运营商运维人员来说,无疑是噩梦。产品质量出问题,意味着网络将频繁出现问题,而这类ODN产品基本都是无源产品,维护均需上门处理,费时费力。所以说,由于低价中标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对厂商、运营商而言都是弊大于利,更是辛苦了运维人员。
招标政策亟需规范
如何遏制低价中标现象,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前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林中表示,这种最低价中标的模式急需改变。
他提议,在集采过程中应该以质量和服务为重要参考,低于产品制造成本,甚至低于材料成本的,运营商都应加大检验力度,同时制定合法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来限制这些企业。
总的来说,要彻底改变集采乱象,仅仅通过处罚的方式来警醒这些厂商不能完全解决这一现象,厂商仍会进行低价投标。运营商首先应该改变自身低价中标的采购模式,通过行业协会、市场监管等共同努力进一步规范招标政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zixun/13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