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联通再爆“天价”上网费事件,再次将电信运营商手机流量计费系统是否存在漏洞这一问题摆上台面。山东消费者迟女士收到中国联通客服发来的一条短信,话费合计7164.37元,其中仅上网费就高达7100余元。根据迟女士的说法,中国联通方面主动协调“交400块钱就行了”。
据了解,陷入“手机流量跑得快”质疑的还有中国移动。近日,因为手机10分钟“跑”了2000多兆流量,北京律师张新年已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告上法庭,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或近期开庭。
对此,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发来的声明中重申:中国移动专门组织了流量计费测试,没有发现“手机流量跑得快”问题。中国移动还通过本报向消费者郑重承诺称,“计费误差,双倍返还”,客户尽可放心使用。
而记者多次拨打中国联通值班电话却无人接听。截至记者发稿,中国联通仅表示初步判断上网费的产生与手机应用有关,目前公司正在查找具体原因,尚未就迟女士“天价”上网费事件的原因作出公开表述。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为了防止天价流量费用的发生,电信运营商均推出了流量费用封顶措施,从中国联通“当用户的流量费用达到600元后将停止计费”的措施来看,很有可能是统计数据过程中出现了计量系统漏洞,否则“天价”上网费的情况很难出现。
“天价”上网费再现
近日,青岛市民迟女士的手机成了流量消耗的“无底洞”。其收到联通客服发来的一条短信称,话费合计7164.37元,其中仅上网费就高达7100余元。
“我看到这么多话费,当时就蒙了。”迟女士表示,她平时只包了一部分看视频的流量,总计6G,每次超过这一流量时,上网功能就只能在Wifi环境下使用。“这部分流量用完就自动停了,不可能继续产生上网费。”
据了解,为规避出现“天价”流量费,中国联通还推出了“双封顶措施”,当用户的流量费用达到600元后,将停止计费,但是用户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手机。或者手机流量达到15G之后,将会自动关闭数据通信服务,用户无须担心天价流量费用。
事实上,中国联通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流量跑得快”遭到用户质疑了。
2015年11月,成都市民小江就向媒体反映称,其手机在仅仅13分钟内就跑出了2.1GB流量,流量费花了780多元。
对于流量异常的情况,运营商多以手机应用可能出现问题解释。但成都市民小江将手机向专业机构送检获得的检测报告显示“手机无故障,软件、硬件都未见异常。排除了手机中毒等情况”,手机厂商建议“与运营商沟通、排查”。
后经沟通协商,中国联通最终退还了782.36元的流量费用。中国联通四川省分公司答复称将申请跨省核查。
而去年电信运营商在推出“当月流量不清零”政策后,用户针对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手机流量跑得快”的投诉密集爆发,并怀疑是收费系统改变后影响流量使用速度。
彼时,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均发布公开声明表示,计费系统有着严格的检查校验机制,通过了各级主管部门和独立第三方的检测,不会出现因计费系统原因导致的“手机流量跑得快”问题。
而对于用户质疑“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的实施是造成“手机流量跑得快”现象的原因,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均表示,“当月流量不清零”改变了计量规则,实现了流量滚存功能,但并不会因此影响用户流量的使用速度。
付亮分析认为,为了防止天价流量费用的发生,电信运营商均推出了流量费用封顶措施,从中国联通“当用户的流量费用达到600元后将停止计费”的措施来看,有可能出现了计量系统漏洞,否则“天价”上网费的情况很难出现。
运营商为何要“息事宁人”式处理
根据迟女士的说法,中国联通方面主动协调“交400块钱就行了”。但迟女士对这种做法并不认同。“这和菜市场买菜一样,还能讨价还价吗?是多少就是多少,不是我的责任,我不会拿钱。”
记者梳理众多用户反馈信息发现,对于用户关于偷跑流量的质疑,运营商对用户采取资费减免、赠送流量等补偿措施“息事宁人”也引发了诸多质疑。
例如,2015年11月5日,广州市民乔女士的手机“偷跑”流量费达500元。在向中国移动客服人员投诉后,当天下午乔女士就收到了以“特殊处理”形式退回的500元话费。
而北京的张先生也遇到了类似状况。据其介绍,今年3月23日,不到一分钟内就收到了中国移动发来的两条短信,显示其套餐内剩余的87.54M流量“跑光”。在投诉质询后,北京移动就赠送了100M流量作为补偿。
对于这一做法,付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不是基于运营商自身计量系统出现问题而导致“天价”流量问题,运营商不应该再做过多妥协,反而会引起用户对运营商急于“息事宁人”的质疑。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用户流量问题频现,并造成“流量跑得快”的主观感受呢?
运营商流量计量系统经过国家机构严格检测,出现计费误差的可能性很小。多位电信行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流量不耐用的主观感受,首先因为4G逐步推广后,运营商提速,手机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消耗变多;随着国家“提质降费”的出台,运营商在降低资费的同时推出各种流量包,“用户越来越敢用”;还有就是智能手机大规模化普及,消耗流量的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图片和视频在交流中的占比增多;此外,一些恶意手机应用“偷流量”层出不穷也不容忽视。
多位专家表示,三大运营商作为用户上网的“管道”,对打击恶意吸费软件有一定的权责,但具体由谁监管、怎么监管、如何处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也为手机吸费软件的繁殖提供了便利。
想要代发更多门户行业新闻稿,就来老铁外链商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zixun/13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