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 大数据揭秘:野味到底被谁吃了?

大数据揭秘:野味到底被谁吃了?

[导读]:此刻,一定会有不少人后悔当初吃了那些野味。 肺炎疫情的爆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当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竹鼠、獾一类的野生...

此刻,一定会有不少人后悔当初吃了那些野味。

肺炎疫情的爆发,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当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竹鼠、獾一类的野生动物时,举国上下哗然一片。感慨此次疫情与17年前的非典如出一辙的同时,沉寂已久的野味题目又再度公之于众,并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尽非所有的食品都适合人类。事实上,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几千几万年的反复筛选与淘汰,早已留下了一份包括鸡、鸭、鱼、牛、羊、猪等动物在内的宝贵食谱,这些也正是最适合后来人吃的食材。

然而,总有一些“不走平常路”的人,出于猎奇、虚荣等心理和“滋补养生”的意愿而盯上了野生动物,从蛇、果子狸、鳄鱼到野猪、穿山甲、猫头鹰,甭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土里钻的,统统都想吃进肚子里——纵然这些野味携带一身致命病毒,哪怕营养价值和口感并不占优,但那些盯上它们的人依然我行我素,而“病从口进”的四字箴言,也被悉数抛诸脑后。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中断扩散,对于野味题目的声讨之势也在水涨船高。可是SARS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若想真正让野味题目得到解决,光靠呼吁抵制中断然是不够的,还有很多谜题需要解锁。比如,究竟是哪些地方的哪些人更“钟情”于野味?

搞清楚这一题目,我们才能更加了解国内野味市场的样子容貌,进而有的放矢地将应对措施落到实处。

这也是本文想要尝试往回答的题目。

一、大数据下的野味市场画像

有道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想要描绘出我国野味市场的样貌,一番调研自然是不可缺少。

不过,并非只有挨家挨户实地走访才算得上是调研。眼下已是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身处的世界早已被网络上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所充斥,基于各种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与电商平台,广大用户不仅能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在不经意间将自己所思所想的痕迹都以数据的形式留在了上面。

而这也使得人们渐渐具备了物理和数据的双重属性,想要熟悉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可能完全不必“面基”,只需读懂大数据平台所反映出的信息即可达到目的。

就像流行于互联网圈的那句老话所言:

“很多互联网平台,可能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不妨借助百度搜索大数据平台来对各地的野味现象做个探究。

根据百度指数“野味”的近30天“需求图谱”选项显示,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穿山甲、麂子等动物排名靠前;从“人群画像”选项中又可以看到,对野味关注程度最高的省份TOP10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四川、河南、北京、福建和上海,而城市TOP10则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杭州、武汉、重庆、天津和青岛。这些结果与人们一贯的认知也大体吻合。

大数据揭秘:野味到底被谁吃了?

根据前谷歌大数据科学家赛斯·斯蒂芬斯-大卫德维茨的研究结果,人类行为的网络数据,包括搜索引擎、购物网站、社交媒体甚至黄色网站的相关数据,都能透露出大众的真实想法。

由于在具体调查与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很多人会由于觉得尴尬而隐瞒事实,而当网民们毫无戒备、独自一人在电脑前打开搜索引擎时,更轻易敞开心扉,进而将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留在网络上。

按此逻辑,百度指数搜索结果,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人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觉醒以及观念的转变——尤其是那些曾经热衷于吃野味的地区。

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拒尽野味的意义,不仅在于你我他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更在于为保护生态平衡与大自然的和谐尽一份力。要知道,人类与动植物一起构成了大自然的有机整体,任何生物之间都有着物质变换和能量转化的链索关系。若是因人类的“管不住嘴”与利益熏心而导致野生动物走向濒危甚至灭尽,那么一旦“生态链”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诚如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先生的告诫: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同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尽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任何一个孔洞对人类来说都是尽对危险的。”

相信这尽不是我们任何人希看看到的景象。

眼下又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契机,我们真的不应该再次错过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ziyuan/1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