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 如何通过「地毯式学习@」塑造职场优势?

如何通过「地毯式学习@」塑造职场优势?

[导读]:「地毯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在集中时间段、不留死角的扫荡式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积极影响着对能力的提升甚至突破。但是要怎么运用呢?又怎么塑造职场优势...

「地毯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在集中时间段、不留死角的扫荡式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积极影响着对能力的提升甚至突破。但是要怎么运用呢?又怎么塑造职场优势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看看这篇文章。

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职业经历,我负责研发行业中的职业课程,它的目的是帮助营销人习得某一个细分领域的能力。

这正是教育产品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如果你想实现成功转行,改变职业轨迹;或是为了跟上频繁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得更加游刃有余,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你都必须进行实时的能力更新

这非常像打怪兽——完整的时间段、备足血量和武器装备猛轰知识点,而后在面试中、在项目执行中,想办法最大化应用和实战。

也因此,「能力」成为我非常关注的核心词汇——这涉及到我开发的产品是否真的有疗效,能否被市场与同行认可;也关系到它是否科学、合理,能够为职场人解除职业瓶颈和发展焦虑,帮助他们节约时间、事半功倍的成长。

这是一个难忘的过程。它也在敦促我自己,围绕「能力提升」做更多深度思考。我发现,能力的积累不仅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质变;同时,它本身也是极为抽象、隐形的,不易察觉,不易被衡量;这为每个人找到自己快速成长的方法、高效的学习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几个维度去判断自己某一项能力有没有提升,学习和积累的效率高不高:

  1. 建立某项能力对应的知识框架:需要多久?
  2. 提炼关键路径和技术难点:需要多久?
  3. 细节执行方案的设计:明确思路方向需要多久?

对于营销这个行当,前两项决定你的策略能力;后一项,决定你的策划、创意、项目管理和执行能力。

「地毯式学习」,正是实现能力突破最好的方法。

我把它称作“地毯”,是因为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在集中时间段、不留死角的扫荡式学习方法。

去年,我用这种方法做了几个项目,甚至包括在半年内进行了内部的大跨度轮岗,这帮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营销经理人向产品经理人的转变。

我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个人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我用极短的时间建立了业务视角和所需的知识框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能通过强势的执行力保障这些项目可以如期落地。

回顾这段经历,「地毯式学习」功不可没。

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复利才会发生

营销经理人要面对的是非常复杂、复合的工作,比如公关、事件营销、线下活动、增长裂变、市场研究……这决定了他的注意力是长期分散的,项目多是并行的

而作为产品经理人,我们的目标非常聚焦——开发顶尖产品,如期上线。这决定了人的注意力是高度聚焦的,项目是串联的

这两个岗位的工作方式、思维逻辑完全不同。

有时候,我会用2-3周只做一件事,有时一个项目可能会持续几个月。

个人职责、项目运行方式的改变,顺势带来了学习方法的变化。它创造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外部环境:我可以长期沉浸式的去解决一个问题,不必慌张自己手上并行的多个项目都要去照看,也不必焦心这些项目到底以何种方式交付才算达标。这背后,很重要的差异在于两个工种的绩效评估不同——营销岗位一贯以来很难通过量化数据建立工作标准;而产品岗位的职责却是可丁可卯,边界清晰、KPI可量化。

从长达十年之久的「并联式思维」跨入到「串联式思维」开展工作,为我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同时驾驭多个复杂事项的能力,而低估了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这个非常友好的小环境,允许我心无旁骛深入到问题的底部,像钻井下沉到工作面一样——开始进行地毯式扫描。

尤其对于创新性的项目,更需要这样一个沉浸式的环境。

以周为单位,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节奏、情绪的变化。随着对问题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你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速度会更快,同时,它们的可落地性也会更强。

「并联式」工作方式,导致的不仅是精力涣散,还打断了所有连贯性的深度思考。从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思路和方向,到通过细节执行动作去落实方案,这需要环环紧扣,极强的逻辑进行衔接咬合——

  1. 为什么你选择用这样的方案去解决问题?
  2. 哪些技术难点必须攻克?
  3. 有哪些行业方法在你的公司无法实现?

地毯式扫描可以保证每天你都可以在以上三个维度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在每个维度上的思考都能从宏观到微观相互贯通。

即使你的工作并不具备这种环境氛围,要求你时时奔跑在多个并行的项目里,你也需要学习为自己打造这样的「沉浸式小环境」。因为频繁在多个项目中游走,看上去异常忙碌,实则造成了极高的任务转换成本。这不仅造成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绩效,更不利于充分运用每日工作成果实现复利,对个人赋能。

间断碎片式的学习,无法快速的连点成线。然而,能力的习得,却需要你最终抛弃每一颗珍珠,让它们串联成一条项链。你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产出成品的潜质,因为最终让你具备职场优势的,正是这些能力,而非对某个领域浮浅的见解和知识。

二、掌握关键考点,实现突破

我们多数人在职场中的学习是被动且懒惰的。有时候是不出现瓶颈,就绝对不面对问题

我们有可能常常投入时间在自己的舒适区中闲适地溜达,但却一再逃避学习陌生领域的新技能。而后者,才是一个人不被时代淘汰的关键。

「地毯式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哪里难,我就冲向哪里。专捡最硬的骨头去啃!这不仅需要勇气、决心和坚毅,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1. 可以把复杂的能力拆分成一些小的技能点,随着你的项目进展,开始练习这些技能点
  2. 有过硬的「研究」能力,能够快速整理消化出一套方法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可选项,并尽力做到MECE(有限边界内方案穷尽)
  3. 拥有足够的情商、政治敏感度和同理心,从这些可选项中寻找内部最优解

比如最近当有人询问我如何开展「海报裂变增长」,我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方法,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 通过定向咨询同行,获得快速信息反馈。这是我一贯切入问题的方法:找到最擅长最专业的人,抛出问题,在互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而不是盲目的去做海量搜索。
  2. 交流中总结归纳,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一步聚焦锁定问题的本质:事实上,如果我只研究海报裂变,问题很窄;它背后真正指向的是品牌在当下环境,如何做裂变,大体的策略有几种,怎样规避封杀的风险;再向前一步,它又可能牵扯企业整个的传播体系如何构建,因为一旦裂变不慎造成封杀,最直接的就是产生对当下和未来销售收入的影响。
  3. 最后,把你的所听所感系统沉淀成一份备忘录,形成你的方法论,并发给曾给你提供帮助的人,这是一份非常好的专业回馈。

我通过这样的方法用了很短时间建立起完成裂变增长的工作方法沉淀,并帮助他人建立起这个策略框架。从研究具体的「海报增长裂变」,到整体的「增长策略」,再到外围延伸的「企业如何搭建基于微信的内容+传播+社群体系承接裂变」,是一个逐步深入研究的过程。

这些行动会倒逼你:

  1. 建立深度的关系和人脉,结交真正的行业专家,建立起你自己的求助体系
  2. 能够提出优质的问题,快速抓到问题的本质
  3. 拥有深度思考、深度研究的能力,总结归纳出独属于你自己的方法论
  4. 拥有开阔的竞争视角、行业洞察,保持对最先进营销方法的敏锐度,并通过新手段提升业务绩效

过去,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开展了一次企业LOGO形象战略升级,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技术难点:

  1. 企业在什么时间和契机下进行整体形象升级最合适?
  2. 如何在LOGO更替过程中,避免用户、客户对品牌认知的困惑?
  3. 企业形象升级需要配合怎样的营销动作?在没有任何营销投入的前提下做形象升级,是否可行?
  4. to B和to C业务的品牌形象设计有哪些差异?
  5. 当今LOGO设计表达的趋势有哪些?抽象和具象的形象对业务层面的影响有哪些?
  6. 面对不可控的品牌更名,形象设计需要做好哪些前置性的准备?
  7. 商标注册的潜在风险如何规避?

这些问题还可以随着项目的深入,不断地补充下去。这是在做真实的「方法论沉淀」,而非「个人项目积累」。正因为是方法论,它足够强大到你可以去应付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每一个深入的业务问题的解决,都是一篇大写的论文。你未来的老板不会一一问到,甚至将来的工作也未必都会一一用到,但如何书写,你却要做到心中有底。

当有一天,走出了这家公司,你应该带着过往的方法论,而不是一两个项目经验离开——这才是一个人,在职场中具备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价值的前提。

这些真实的实战问题,技术难点,你能攻克多少,解决的效率怎样,决定了你的溢价空间和在职场中的定价趋势。在过往,我有很多次都发现自己无法从过去的项目经验中迁移解决方案,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不能沉淀方法论,就不能做技能的迁移。没有迁移,价值就会折损。

因此,「地毯式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留死角,一杆到底,灵活应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高考,但似乎很少人能将高考的精髓一直带到往后的人生里。对复杂棘手问题的拆解和举一反三,吃透弄通的程度,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如果你一再逃避考点,总有一天,它会重新找上你。这道题不是你没做过,只是你的思考浅尝辄止,没能进入到真正的技术底层。

三、同样是深度学习,为什么有时效率很低?

最近,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另一种学习方式——「案例式分析」的成果,发现效率降低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成长的饥渴带来了另一个负面的惯性,就是看到什么东西都想研究一下。

回顾过去一个月写下的案例,我很难记住具体的某一个。每天持续30-40分钟的深度分析,时间已经不算少。但谈及在哪方面的能力有本质提升?恐怕是没有的。

这对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两种学习方法都适用于我。案例研究一旦发散,对研究内容本身不加筛选,没有刻意收拢到一个大的主题、一个完整的能力模块之下,这种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人的记忆是瞬时的,也并不牢靠。想要记忆产生化学反应,能够被大脑快速调起,并不停的补充吸纳新的精华,就需要你去刻意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昨天和今天的内容相互关联,今天和明天的内容相互关联,我们才能在强化记忆的同时,形成新的记忆,最后,这些记忆变成你的职业能力和「肌肉」。

这恰恰是「地毯式学习」的核心——集中时间,花式猛轰。

  • 想要提升能力,一定要高度聚焦,避免失焦
  • 再次验证复利产生的前提非常重要:你必须集中在一个确定能力版块下进行刻意练习

「案例式学习」带来了深度积累,但是一旦这种积累脱离了一定的轨道约束,就会事倍功半。

连贯性是学习的重要原则,也是技能突破的核心关键。打破连贯性,你的手里或许会攒着一些珍珠,但你可能总是等不到拥有项链的那一天。

多项目多任务操作窗口、分散式学习技能点,正是我们要引起重视和警惕的陷阱。

即使同样适用于你自己的方法,也会因为你忽略「集中时间」、「聚焦能力项」、「不留疑点」这些重要的特质,而降低技能提升的效率。

人们常说,让人减肥失败的原因并非运动很艰难,而是如何让你摆脱地心引力,从沙发和床上站起来。

着手研究我从未做过的增长工作,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获得清晰的思路,彻底颠覆了我对「新技能学习」的认知。说没有内心的抵触和抗性,那是假的。但正是因为迈出了这本质的第一步,才有可能带来全新的学习心态和在方法上的调整。日积月累,勤加练习,必将塑造自己迎难而上的品质。重要的是,它终将为我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硬核优势,助你牢牢握紧职场主动权!

 

作者: 第六个人,36氪专栏作者,跨越北上广深的跨界营销人,热爱主持与写作。公众号“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长期探索营销规律与个人品牌成功之路,分享职业与成长点滴。

来源:微信公众号: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

本文由 @第六个人 授权发布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ziyuan/12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