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 当我们说到稍后阅读,实际上是给“阅读”这件事,加上了时间

当我们说到稍后阅读,实际上是给“阅读”这件事,加上了时间

[导读]:4 种稍后阅读的基本方式,专治收藏不读的问题。...

图片 © edhoradic on unsplash

当我们说到稍后阅读,实际上是给“阅读”这件事,加上了时间维度。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款即刻上手的工具,能够让你用得称心如意,而且行之有效。但在编辑部列出 5 种不值得推荐的稍后阅读工具之后,我在这里推荐 4 种比较个人的稍后阅读方式。相信一定对你有帮助。

 

01. 回归纸张。

它需要你准备一台价格一般的打印机,以及足量的纸张。个人使用级别的平价打印机价位在¥300~500 即可,而 2500 张打印纸只需要¥100。

图片 © joshuafuller on unsplash

免费可阅读的内容随处可见,甚至信息过载,且大多数人并没有为高质量内容付费的习惯,这样人们失去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将可阅读的内容直接打印出来,可以达到两个非常直接的效果:

第一,设备、纸张和墨的可见支出会让你更加有意识地判断,谁更有价值,我该打印谁。久而久之,打印出来的内容质量会越来越高,你对信息的判断力也会越来越强;第二,对于已经打印出来的价值信息,因为数量少、质量高,你能获得的阅读效果更好;

那些不值得打印,但仍然值得阅读的怎么办呢?要么当下跳读,要么干脆忽视。你永远都在错过这个世界精彩之处,把注意力放在打印好的 20% 上,而那剩下的 80% 再也不会像收藏夹中永远不读的“冤魂”,每天向你招手吐舌头,让你觉得总有事情没做完了。

 

02. 重设标准。

人们收藏文章或者使用稍后阅读工具,一方面认为,文章能够解决当下问题(包括好奇心)、对工作有用或提升个人能力;另一方面是觉得 “值得收藏”。前者是一种硬需求,后者大多是一种 “感觉”。这种 “值得收藏” 在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标准。在没有网站书签、没有收藏功能、没有稍后阅读前,甚至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收藏成本足够高。如果不遇到足够好的内容,想必也不会做如下图这样的剪藏。

上图为出差时,在一位民国词人家属家中偶然翻阅到

在这个缓慢而相对值得珍惜的过程中,阅读这件事也就完成了。说不定你旁边会有一个知心朋友帮你一起做这件事,和你聊一聊和这些剪藏相关的种种。

此刻剪藏,此刻阅读,稍后阅读时,就是一种回味和巩固。

而如今有了各种功能的现在,收藏是一个动作,一个符号,一个控件:一串躲在后面的 CSS 代码把按钮变成另一种颜色,或者带动整个界面的元素在你眼前跳一支舞,似乎在告诉你说 “耶!收藏啦!”。

虽然你可能意识不到被符号化了的生活,但你至少感觉到,收藏变得更加容易了。然后,你的收藏标准也就因此降得更低了——“这篇文风有趣,收藏!”、“这篇讲的好有道理,收藏!”、“这篇可以学到好多呢,收藏!”……在你不断点击收藏的时候,你可能没有发现,

有的需求在某些功能不存在之前,是没有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仅仅因为觉得值得收藏而收藏,至少多想想,没有这项收藏功能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你拍个照、打印下来甚至贴标签、编号、排序的情况下,你是否还愿意收藏。这个时候再收藏,也不迟啊!

 

03. 第三种,带入项目

对于特别看重自我提升的人来说,当你重新设置自己的收藏标准,大概率会发现,真正值得收藏的内容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和学习、工作有关。同时,你很想让你的这些收藏能够被 “稍后阅读”,甚至希望它们体现出价值。但你总是会遇到一个问题——“我好像不太会整理,这些东西好像不成体系,而且,越是零散,我越是学得糊里糊涂”。

建立体系是个脑壳疼的大问题。与其一直脑壳疼,不如好好想想,将你的“稍后阅读”带进具体的项目当中。

经得起考验的书本和具体的项目当中,往往拥有最好的体系。通过书本的学习大多情况下要比东一篇西一篇来得更有效。而具体的项目实战,能带给人较快速的成长,毕竟学习所需要的三个过程——习得、保持和应用——在短时间内都让你经历了。

不过这里的 “把稍后阅读带入项目” 不是让你给一堆收藏的文章找项目。而是反向运用整个流程。如果你之前收藏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别整理了。先分析分析,自己想学什么,有什么具体的项目要做。如果你已经工作,处处是项目;如果你还在学校,自己找找校内外的实践。在你的收藏清单分类当中,给项目留一个位置。看过的文章里匹配度高的,收藏;匹配度低的,忽略。即学,即用。

 

04. GTD+OneNote/印象笔记。

OneNote 和印象笔记作为笔记应用可以做的事情远超我们的想象。要做到稍后阅读,事先在浏览器上安装扩展,手机或 PAD 上安装好它们的应用。通过扩展来剪藏截屏、收藏文章或书签,你也可以把你的微信或其他应用内容保存在两个笔记中的任意一个。

要解决“稍后不阅读”的问题,要用到的并非什么实体工具,而是 GTD(Get Things Done)的一部分。之所以选择 OneNote 或 印象笔记,是因为它们既能够支持 GTD 的部署,又能够收藏多平台、多终端甚至多应用内的内容。并且,都是两款经过多年考验,非常值得信赖的应用。

以我自己的 OneNote 为例,在基础 GTD 的情况下,做了些个人化的调整,把笔记本分为:事件收集、待办事项、图书资料和回收站四个。

其中,事件收集分为快速笔记和微信保存,微信中收藏的内容自动保存到微信保存,电脑浏览器上的收藏自动保存到快速笔记。另外,在快速笔记当中,新建了一个“新增事件” 页面,按照 GTD 法则,收集事无巨细的大小事件、任务、灵感。

图片 © Topbook

在待办事项笔记本当中,实际上基于 GTD 只需要做执行清单、等待清单、愿望清单、可能清单、项目清单。

但由于项目清单大多时候需要更多页面来处理,所以单独为一个分区,其他几个清单综合到一个清单当中。再新增一个书目阅读,用于专门阅读喜欢的 PDF 电子书籍,配合平板勾画学习。

图片 © Topbook

图书资料按照自己的需要分类繁多,暂时就不展示了。所有的分类都基于下图:

图片 © Topbook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根据实际情况,以每天和每周为频率,过一遍整个笔记,每次进入“事件收集”当中,看到收藏的文章,读完觉得还要收藏的,分类到自己的“图书资料”当中;读完觉得毫无意义的,扔掉并嫌弃自己的眼力一次;读完犹豫要不要删的,先放进“回收站”。根据 GTD 的法则,永远不要把已经丢到其他分类的东西放回收集箱,并且定时整理,那么收藏不读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如果到这里,你仍然觉得麻烦,就耐心等待下一个帮你解决稍后阅读问题的应用出现吧,虽然近五年到十年,它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ziyuan/2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