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说走就走的旅行”“N小时逃离北上广”等营销事件曾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总有些声音在拨撩大众心里“改变现状”那个敏感的动机,但工作的束缚却又让那些渴看冒险的人不得不面对天天两点一线的现实。
但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舆图信息采集员而言,“说走就走”不过是他们的工作日常,他们经常走到山穷水尽,却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份工作具有多面性,有时像个历史文化寻宝者,有时像名追寻蛛丝马迹的侦察,有时则像一个四处踢馆的挑战者。
浪迹天涯的“历史寻宝者”
互联网时代的舆图更新频率,比大多数人想象中高得多。
“为了先人一步将现实中的信息映射到网上,我们对热搜的那些地方要进行频繁地信息更新,也就意味着我们外业的舆图信息采集员要实地记录。”年轻的百度舆图采集员魏军说。
成都小伙魏军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步行采集舆图信息,有时他要背着全景采集背包进进各种景区收集信息,体积不小的背包十分显眼,就像宁采臣背着的书箱,只不过这个“书箱”重达13公斤;更多的时候他则会轻装上阵,背着普通的背包,带着但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舆图信息采集员而言,“说走就走”不过是他们的工作日常,他们经常走到山穷水尽,却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份工作具有多面性,有时像个历史文化寻宝者,有时像名追寻蛛丝马迹的侦察,有时则像一个四处踢馆的挑战者。
浪迹天涯的“历史寻宝者”
互联网时代的舆图更新频率,比大多数人想象中高得多。
“为了先人一步将现实中的信息映射到网上,我们对热搜的那些地方要进行频繁地信息更新,也就意味着我们外业的舆图信息采集员要实地记录。”年轻的百度舆图采集员魏军说。
成都小伙魏军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步行采集舆图信息,有时他要背着全景采集背包进进各种景区收集信息,体积不小的背包十分显眼,就像宁采臣背着的书箱,只不过这个“书箱”重达13公斤;更多的时候他则会轻装上阵,背着普通的背包,带着三脚架、单反相机和平板电脑在闹市区走街串巷,活脱脱一个“街拍”达人。三脚架、单反相机和平板电脑在闹市区走街串巷,活脱脱一个“街拍”达人。
背着全景背包的魏军神似背着书箱的宁采臣
舆图采集的外业工作固然看上往可以周游各地,但实际上却有着生活日程固定的普通人难以体会到的艰辛。
以步采为例,步行采集员有时两人一组,有时单独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日期内将某个街区/景区的地理信息更新一遍。不同地区的交通、天气差异明显,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公道安排作息,是每个舆图采集员需要自行规划的头等大事。
加进舆图采集员队伍之初,魏军尤为兴奋,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十分好奇。由于步采多数时间在城市里,他天天接触到的地理信息量十分巨大。
比起常在城市和景区工作的步采同事,车采队的黄元峰更多时候是在野外采集数据
不同城市的街道命名方式千差万别,其背后往往又埋躲着很多历史、人文线索,沿着这些街道一路采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增长见识的过程。
“地名真的是很好的老师,有些地名一眼看过往就觉得有故事,有些则包含着生僻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碰到这种情况就会往百度一下,主动了解一些额外信息,这也是工作之中的一种乐趣。”魏军说。
当然和其他工作一样,走的地方多了见得多了,轻易产生审美疲惫。但魏军表示,“见得多了”固然一定程度上会进步自己的“惊喜阈值”,变得不那么轻易为新的发现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依然存在的好奇心会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演变成一种期待,一旦再次捕捉到自己从未见过的新命名方式,收获感是前所未有的,那种心情不亚于在游戏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稀有宝箱。
实地取证的“地理侦察”
在线舆图不但要信息更新频率高,对路网正确无误的映射也至关重要。
步采舆图采集员的大部分日常工作,是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目标区域全部路网的更新,即用自己的足迹“画满”自己负责片区的全部街道。
天天用脚丈量城市,负责步采的舆图采集员们自然在各类社交应用的“运动排行榜”上远远领先,日均5万步以上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采集员们手机里的排行榜也常年被同组的同事们“霸榜”。为了不打搅到其他朋友的正常步数“攀比”,很多步采员选择了封闭自己的步数展示,颇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寂寥感。
在景区里带着全景背包工作的百度舆图采集员
大量的步行对于这些脚力惊人的采集员并不是什么挑战,更新路网最大的难点在于公道规划路径,并保证毫无遗漏。为了保证舆图的精确度,采集员在进行步采时要带着平板电脑将每一条路走到尽头,哪怕明显知道这是一条死胡同,也要走到底并原路返回。魏军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就曾多次在看似死胡同的地方发现新的通路,并将其更新到采集库中,就这样一横一竖地不中断在道路中穿梭排查,采集员们一面丈量老路的变化,一面发现新路的出现,旧路的消失,就像一个地理侦察一样,将土地上的每一个蛛丝马迹都记录下来。
而除了对路网的全面侦察以外,收到“线索”进行现场取证的环节更为舆图采集员们的工作增添了几分侦察的味道。
步采做景区的时候,采集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路网里除了红色轨迹的车行路,白色轨迹的人行路,还会有蓝色轨迹的“疑似道路”——这是指从远感照片上可以依稀看到,但尚未得到确认的道路,需要实地验证。这时舆图的内业工作职员会将这些需要调查的道路特殊标记出来,请步采的同事实地调查这条路是否存在,以及它究竟是人行路还是车行路。
车采队员作业中
舆图对新辟道路的更新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所以除了在远感照片上寻找疑似道路外,新闻也是道路情报的一大重要来源,引导着舆图采集员们的工作。比如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青海省新增了一段高速公路,尽管全长只有70公里,但为了将它第一时间收录,百度舆图车采队专门抽调了一名成员往作业,那次行程光是空跑就有2000公里。
情报来了,就要不计代价地往实地侦察,采集员们说,这时速度就是舆图的生命。
全国踢馆的“挑战者”
由于作业时间的特殊性,舆图采集员们似乎注定要过着和大多数人有时差的生活,然而灵活的工作安排一定程度上又给了他们自由的生活娱乐空间。
车采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名副实在的“老司机”,而他们的车里常备的除了各种食品、电池、通讯工具等应急物资,往往还有一些个人爱好的装备。
百度舆图车采队的黄元峰说,他们队里有个兄弟酷爱打台球,不论往哪里作业,车里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台球杆,可谓是走到哪儿,打到哪儿。
黄元峰说,很多兄弟的车里都带着自己的“宝贝”
“车采和步采不同,由于涉及交通拥堵、限号限行等情况,我们往往要错峰作业。比如在北京更新路网信息的时候,可能早上四点多我们就会开着车往跑路网信息,到了早八点就停止,避开上班的早高峰,然后等晚高峰过了再出来工作。这样白天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回住处补个觉,下午要是有了精神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这段时间,我那兄弟就喜欢找台球厅往和各地的球友切磋,往的地方多了他甚至都能说出各地台球爱好者的不同球风,而他自己就像一个到处踢馆的挑战者一样,很有意思。”
尽管步采的舆图采集员没有固定的汽车,但他们的行李箱里也带着自己的心爱之物。
魏军的步采同事里,有人常年带着篮球,一有空就往各地的篮球场挥洒汗水,也有人不需要装备,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利用闲暇时间往逛街,比较各个城市的差异。
加进舆图采集工作中的人,最初都是抱着“周游中国”的想法,他们都希看尽可能多地走一些地方,在某一处待久了反而会觉得不安闲。
这也是挑战者的天性。
有多少人在被舆图指引方向之后,会想到那一个个POI、一片片路网,是由无数舆图采集员昼夜兼程收录的呢?
能指引我们方向的,不仅仅有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微盟圈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vm7.com/a/ziyuan/3815.html